家里都有的藿香正气散,管湿热还是寒湿?中医告诉你
作者:李成辉
藿香正气散在江湖上声名显赫,主要的功效是芳香化湿、解表和中。市面上有丸剂、散剂、口服液、酊剂、胶囊、颗粒等,俨然是非处方中成药中的王者。很多人都曾在药店购买使用,却可能不了解它涉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神药并不是百无禁忌。
总体认知藿香正气散的主要成分是藿香、茯苓、白术、半夏、甘草等。其中,主药藿香,多指广藿香,产于广东、海南、台湾等,是唇形科植物,茎叶含有挥发油,成分是广藿香酮和广藿香醇。《药品化义》里介绍:本药芳香,主要活动区域在胃肠,可以开胃,可以治疗呕吐。广藿香有一个兄弟,叫土藿香,产于江苏、四川、浙江等地,作用大致类似,不过品质没有那么好,医学用途比较少。
不同的剂型,可能有不同的配方。丸剂、合剂一般用的是白术,片剂、颗粒、口服液、水、软胶囊和滴丸用的是苍术;丸剂用的是制半夏,颗粒、口服液、水、软胶囊用的是生半夏,片剂用的是清半夏,合剂用的是法半夏;辅料方面有的藿香正气水明确标明含有乙醇,购买的时候需要注意。因为,酒精和头孢药物,不可以共事,容易导致中毒事件。
中医方剂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藿香正气散也不例外。《医方集解》介绍:藿香作为主力选手,负责清除胃肠寒湿,从而化解呕吐、腹泻、腹胀、胸闷等症状,是君王的角色;茯苓、白术、甘草,负责建设脾胃这个大本营,是大臣的角色;苏叶、白芷、桔梗,负责把胃肠寒气从皮肤驱散;厚朴、大腹皮,负责把湿气从大小便中排出; 半夏、橘皮,好似斥候的存在,打扫边边角角,避免湿气化作痰浊。诸位分工协作,于是造就了这个千古名方。
外湿和内湿关于藿香正气的来源,还有一个小故事。久久以前,我国南方地区崇山峻岭,又因降水多,天气热,所以湿气特别重,而民间也一直流传着“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谚语。据说有一次,南方部族叛乱,朝廷派兵平息。但由于长途跋涉,将士们大多感受了湿邪,出现了水土不服,十万大军奄奄一息。带兵将军心急如焚,命人四处寻医问药。
当地的百姓于是向将军建议将广藿香、紫苏、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生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一起煎水给将士们吃。神奇的是,士兵喝了这种药水之后,很快症状消失,体力恢复,一举大败叛军。由于这个处方中以藿香为君药,又使三军士气大振,抵抗了病邪,所以称之为藿香正气水。
广东人喜欢谈美食,也喜欢谈湿气。但湿从何而来?一是感受湿邪,如长期阴雨,空气潮湿,或久居卑湿之地,或涉水作业,或工作于潮湿之处,或冒雨露雾湿,湿邪便容易袭人而病。比如当下梅雨季节,雨量集中、空气潮湿,稍有不慎,即可感湿。二是脾虚生湿,因于生活不节,如长期喜欢生冷食物、肥甘厚腻、过量饮酒,或时而过饱、时而过饥,也会损伤脾胃,脾胃工作效率下降,湿气从内而生。这就是外湿与内湿的区别。湿气往往导致身体沉重,好似穿戴了盔甲一般。
湿气又分寒湿和湿热。小编单说几个简单的方法:
一、湿热会口苦,寒湿会口甜;
二、湿热会喜欢吃凉的,寒湿则喜欢吃温热的;
三、湿热的大便会干结,或者粘滞,寒湿则往往稀烂;
四、湿热的小便偏黄,寒湿则清长;
五、湿热的人容易烦躁,寒湿则不想动。符合的条件越多,判断会越准确。
藿香正气散分管哪个湿呢?它是老虎和耗子一起打,但凡是遇见寒湿,别管你乐不乐意,统统驱散出身体。
对症治疗中医学素有异病同治的技巧,因其“以证治病”,往往殊途同归。藿香正气散在临床中不单使用在肠胃不适,在很多专科均有应用:
1、四时感冒,外感风寒;
2、胃肠道疾病如湿浊中阻之胃十二指肠炎症或溃疡、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3、荨麻疹、夏季皮炎;
4、过敏性鼻炎、鼻窦炎;
5、口腔溃疡、口臭;
6、眩晕症;
7、失水性酸中毒,其实也就是中暑;
8、肥胖症。
需要注意,治病吃药不是对号入座,不可掉以轻心。
中医内科学将藿香正气散列为湿阻病主要方药,主要症状表现:身体困倦沉重,头部被包裹感,胸闷不舒,腹胀,胃口差,嘴巴没味,大便稀烂。若见口有甜味者,加佩兰以加强芳香化浊之力。若兼见食滞、嗳腐、吞酸,加用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化滞。若见腹胀、大便稀烂者,合用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以增强健脾燥湿的功效。若兼有表证寒热者,加荆芥、防风辛散表邪。
许多人觉得藿香正气散好用,但也必须对症治疗。取藿香正气水治疗的专病中暑来说,中暑是高热和高湿导致身体散热不及时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失水的症状,此时给予降温、补充水液是重点。在中医而言,若见湿热表现,是不适合使用本药的,反而必然会加重症状,但即便是中暑产生的寒湿,也只能作为辅助药物,而不是主要治疗方法。
本文首载于《人之初》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喜马拉雅FM收听「胡说中医」特辑,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