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求本的最高境界!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4-13 05:10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学的主导思想。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本、正气卫气之根、人体气化之枢、气 机升降之枢,脾胃强健,百疾不起,脾胃虚弱,百病由生。

疾病发生后,“得胃气生,无胃气者死。”所以历代医家在临证论治时,把调理脾胃推崇为医中之王道、临证之法门,将调和脾胃、护助胃气作为实现“治病求本”理念的重要路径,通过调理脾胃来健中焦、助运化、补气血、益五脏、扶正气、防疾患、保健康。

“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学说。王道,即“圣王之道”,以仁义治天下,为王者治理天下的正确道路和方法。王道常与“霸道”相对称,王道崇尚仁政,保合诸夏,谐和万邦;霸道以武力、刑法、权势统治天下。自古医界也有王道和霸道之分,调理脾胃者属医中之王道。

明代江西医家龚信在《古今医鉴·病机赋》中说:“胃乃六腑之本,脾为五脏之源。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其子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也说:“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龚氏父子把调理脾胃推崇为医中至高无上的法门,此医学思想得到后世诸多医家的赞同。

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病机沙篆》说:“气之源头在乎脾。”《医学入门》说:“血乃水谷之精,化于脾。”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气血津液化生的物质基础,只有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气血生化旺盛,元气充沛,血液充盈;脾胃失职,则生化无源,气血亏虚。

2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

《灵枢·五味》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土居中以溉四旁,五脏六腑均依靠脾胃生化的水谷精微滋养,脾胃强则五脏俱强,脾胃弱则五脏俱弱。

3脾胃为人体正气之本。

《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 枢·师传》曰:“脾者主为卫。”“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源于脾胃水谷之气,正如《古今医鉴》所言:“正乃胃气真气。”

4脾胃为人体气化枢纽。

气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人体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维 持着生命的新陈代谢。《脾胃论》将脾胃称为“人体气化之枢纽”。胃主化谷,脾主散精,在人体物质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脾胃功能失常,物质代谢必然障碍而导致气化病的发生。如脾不运化,聚湿酿痰,为生痰之源。“百病多由痰作祟”,痰能生百病。

5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

脾胃为中土,脾升胃降,对人体气机升降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百病皆生于气”,若中焦气机升降失调,则浊气逆上,清气陷下,变生诸疾。可见,脾胃失健是人体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故李东垣《脾胃论》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虚衰而生。”“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当代名中医几乎一致认为调治脾胃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环节,是治疗各种疾患最为有效 的手段之一,近年来被当选的国医大师们无不是调理脾胃的高手。脾胃纳运升降失常,可导致诸多内、外、妇、儿、五官疾病的发生,或影响其演变及康复。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housheng68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