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家施今墨:中医的存亡不在官府在学术!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施今墨为中国近现代最为杰出的中医大家之一,与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并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CCTV10的人物栏目组曾为他做过专题报道。
他曾经说过:“中医的存亡不在官府,不在他人(西医),而在于学术,在于学校。”
他毕生致力于中医教学与临床,传承与创新,创办华北国医学院,以优秀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造就了大批中医巨擘,如李辅仁、祝谌予、董德懋、李介鸣、翟济生、吕仁和等,为中医事业做出非凡贡献。
施今墨平时忙于诊务,他的学术思想多是由其弟子整理,可以说正是因为施今墨注重中医教育,他的学术思想才得以较为完整的流传下来,
今墨学术精髓
同行是老师
有一句老话说:“同行是冤家。”
在施今墨先生的眼里则视为:同行是朋友,同行是老师,只要同行有长于自己的地方。施老或登门拜访,或拜读其书,或从病家口中得来,不论何种途径,均先探其根源,掌握他人经验及使用方法,验于实践,从而省悟其中医理、事理、物理。
1925 年,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南丁北施”的赞语,以示颂扬上海丁甘仁、北京施今墨二位先生的医德医术。施今墨先生耳中不断听闻到关于丁甘仁先生诊病、办中医教育的奇闻轶事。
施先生不顾当时诊务和社会活动繁忙,也没在乎已形成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多次乔装成患者,前往上海,去请丁甘仁先生诊病,探询中医教育方法。
在请丁先生诊病时,施先生有意提出一些难于解释的问题,丁先生均能用简单的语言解答得清楚明白。对于一个问题,施先生从不同角度反复提出,甚或有些话比患者所说的还要远离专业或者让人很难回答,丁先生仍然回答得准确、风趣和幽默,有着一般医生所不具备的耐心。
在接诊中,丁先生的热心、耐心、细心,高尚的医德、超人的医术、广博的胸怀,让施先生钦佩不已。这么一位大名医,一天有那么多患者,还能对每一位患者如此耐心地交流解释,病案记录,文字书写得清楚整洁,理法方药环环相扣、言简意赅。持方观阅,不管到药房取药,还是患者看后都会很清楚明白,同行看后深刻的医理、药理及诊断,用药之思绪均用优美的文言表述得赏心悦目,让你有如同时到诊病现场,身临其境,在感受一位名医诊病风采。
施先生后来和丁先生成了挚友,丁先生也被施先生的谦逊和至诚的大家风范深深感动。几年后,施先生在北京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将丁甘仁先生医案例为辅助教材,并亲自讲授,开创中医院校教育医案课的先河。
中西兼学,融古汇今
施先生是中医革新家,力主中西汇通,要求学生中西兼学,学校中西课程比例为7∶3。施先生自20 世纪30 年代始,在看病时就使用血压表、听诊器、体温计,加之西医院的出现,很多患者曾经过西医确诊的疾病,而施先生在临床中遇有典型西医病概念者,也常嘱患者到西医院明确西医诊断,然后采用中医治疗,从中探求中西发病机理的暗合之处,并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基础上寻求现代医理药理。如科学地创出:黄芪配山药、苍术配元参降血糖,苍术、黄柏、知母相配降尿酸。祝谌予先生在30 年代编著的《祝选施今墨医案》均以西医病名诊断中医辨证选方用药,而开创中医医案创新之先河。
传承教育,发展中医
施今墨的弟子祝谌予尝言:“中医欲全面发展,传承教育是关键一环。然则传承教育一方面要在学术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阐述,将有效的、实用的经验不断提升出新理论、新观点,使中医学术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同时更要在综合学养上加以修炼,尤其是要在医德教育上言传身教,让后来者深知有仁心才可能有仁术的道理。我的老师施今墨先生不仅医术高超,且医德极好,虽名扬海内外,但待人接物谦恭诚恳,从不诽贬同道,专视他人之长,常忖自己之短。如对某病自己经验较少,即推荐患者到有专长的医生处诊治,甚至对学生的治疗经验、患者自身的感受体会,也常接受使用。”
祝谌予一生都在践行和发扬施今墨先生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
从日本毕业回国后为华北国医学院学生讲施老医案课,兼而汇融西医之长,加以贯通,继之全国第一批西学中班,又参加创建北京中医学院,当时祝师既是教务长,主持全校教务工作,同时兼任金匮教研室主任,负责经典的教学工作,还要参加附属医院门诊,亲自带教学生。
他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理论,能实践,能文能武。到了晚年,祝师在医院带研究生,在家中带徒弟,集各种形式的传承教育,各有方法,亦各有特色。
他同时强调:“作为一个好医生,要在全科发展的基础上,去深入某项疾病的探究,千万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专科深入研究,而忽略人与疾病的整体性,否则到了一定程度后,你的思路就会受到局限,而把活泼的学术搞得过于僵化,不利于医学发展。”
施今墨先生在1954 年全国医学高教会议上,陈述了自己关于复兴中医的建议:“复兴中医有三大重点,即编书、办医院、开学校三位一体之事是也。盖编书为保存过去经验,办医院为应用现在经验,开学校为推广未来经验。三者不备而言复兴中医是犹工厂投资不足,原料、机械、人工缺一任何条件欲获得优美之货色能与不能?三者之中尤以编书为先决问题,是与工厂原料相当比重,盖因临床不能无典范,教学不能无课本也。”这三点,也正是我辈中医毕生的奋斗与追求。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中医老刘,个人微信:macskf,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