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痰轻,黑痰重,吐了白痰要了命是什么意思?附临床化痰九法!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4-09 17:27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健康人一般是没有痰的。但如果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受致病微生物感染后会产生大量的痰液。

在这种季节交替的日子,流感最容易找上我们。如今的生活条件在一天一天的变好,一旦身体有任何的不舒服就可以立即去看医生,一两针下去就可以立即见效,伤风感冒的症状大家都知道会流鼻涕,但是鼻涕的颜色却可以反映当下的身体感冒状况。俗话说“黄痰轻,黑痰重,吐了白痰要了命”,因此有了痰就应当积极治疗。

一、燥湿化痰法

脾喜燥而恶湿。脾阳不足,水湿停滞,气机阻遏,则可酿成湿痰。脾湿生痰,是湿盛则精微不运,从而凝结成痰。其主要症状是:胸脘痞闷,四肢乏力,咳嗽,痰白清稀,胃纳呆滞,舌苔白而厚腻等症。治当健脾燥湿。常用药如苍术、白术、半夏、茯苓、厚朴、陈皮等味。方用二陈汤加味。具有顺气除湿,痰浊自蠲的功效。热重者可加黄芩、胆星、瓜蒌等;若兼气虚者,以六君子汤为宜;若见血虚,可用景岳金水六君煎。

二、理肺化痰法

肺司呼吸,主肃降,有通调水道的功用,肺虚不能正常输布津液,便可停痰宿肺。陈修园所言“凡五脏有偏虚处而饮留之”,指出脏气素虚是停痰宿饮的内在条件,内外合因,故痰停聚于肺的机会临床最为多见。其治疗多遵《金匮》“以温药和之”的原则,常用药有细辛、干姜、半夏等味。方用参苏温肺汤或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之类。

至于气郁成痰,气痰交阻,呼吸不畅,胸胁胀,喜叹息,精神不宁,以至精神失常;或喉间如有物状,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伴有饮食少思,胁胀脘痞,干噫呃逆,舌苔白腻等症。常用药如半夏、香附、郁金、厚朴、柴胡、瓜蒌、枳壳、旋覆花、茯等、苏叶等。方用四七汤、温胆汤、涤痰汤等以理气宣郁,使气顺痰消。

三、治肾化痰法

肾藏元阴、元阳。其所以能够生痰致病,一是水泛为痰,一是水沸为痰。

前者属肾阳虚不能制水,以致水随痰涌而成痰,其痰色必纯青而稀似水,并兼阳虚之证,常用药如附片、肉桂、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骨碎补之类,治以肾气丸加五味子等,温肾制水以除痰。

后者为阴虚火动,水沸腾动于肾,煎熬成痰,其痰色必重浊而白似沫,并有阴虚之证,治以知柏地黄汤,或加入冬虫夏草、核桃肉、女贞子、旱莲草、桑椹之类。此种肾虚成痰,其标在肺,其本在肾,故用“壮水之主,益火之源”的大法,从本论治。

四、清热化痰法

凡因热郁所致,肺失清肃者,其咳必气逆,面红咽干,痰不易咳出,痰色黄稠,或如线粉,脉象弦数,舌苔薄黄少津。如因风热迫肺,必兼身热形寒等表证;若是肝火犯肺,咳时必引胁作痛诸症。

前者治肺,常用药如黄芩、桑白皮、瓜蒌、橘红等,方用清气化痰丸加减;后者治肝,常用药如山栀、青黛、黄芩等,方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临床上肺热痰结,身热,便秘,甚至神志不清,语言狂乱,用礞石滚痰丸,或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亦可收效。若因肝胆火郁,煎熬津液成痰,发为癫狂,常用黄连温胆汤加黄芩、栀子、大黄、郁金等,往往可以顿挫病势;继之用白金丸加清热解郁化痰药,以巩固疗效。至于脾阴素虚,积聚成痰,多为水涸火旺,煎熬津液,凝结成痰,可用霞天膏加竹沥、贝母、橘红、瓜蒌根以治积热痰结;亦可参照润燥化痰法处理。

五、润燥化痰法

肺为燥邪所伤,煎熬津液即属燥痰。其痰必黏稠不爽,或细如银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胸痛,咽喉干燥;或低热潮热,大便干燥,舌红而干,苔少或薄黄,脉细数等症。程钟龄说:“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所以润燥化痰着重在肺,常用药如沙参、麦冬、石斛、天冬、玉竹、知母、桑白皮、百合、花粉、百部、瓜蒌、贝母等味,方如贝母瓜蒌散加减,或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根据前人“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郁可以发,燥胜必用润;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养”的经验,故治燥的方药,必须辨别苦寒与甘寒,如误用苦寒,热必化燥劫阴,益增其燥。在润燥药中稍加化痰之品,便是恰到好处。

六、熄风化痰法

痰热上涌,引动肝风,多见于小儿。因其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最易生痰,常见于高热,昏迷,痉厥,喉间痰鸣,呼吸气粗,舌苔黄腻,用回春丹合蛇胆陈皮末,每两小时酌量服一次,俟热退痉止再行调理。如高年肝肾阴虚,气血上逆,痰火壅盛,其人头目晕眩,颜面红赤,手足抖颤,口角流涎,眼睑抽掣,烦躁易怒,脉弦滑,舌红绛,常用羚羊钩藤汤加天竺黄、陈胆星、鲜竹沥等熄风以化痰,俟痰平风定,再以滋养肝肾药调治。

七、消食化痰法

睥胃受纳水谷,敷布津液,以养四肢百骸,此为生理之常。若是脾不运化,饮食停滞,则可变生成痰。《笔花医镜》说:“痰积者,饮食所积……其症初起时,两脉皆弦,腹渐胀大而软,急以六君子汤加厚朴、麦芽、莱菔子等以消之。”临床上食痰阻滞,既有肺气不利,咳吐痰涎的病症,又有脘痞腹胀,便溏夹滞(不消化的食物残渣)的病症,治疗必须健运脾胃,消导食滞以化痰,常用药如厚朴、苍术、神曲、莱菔子等,方用平胃散加味,常可达到消食化痰的目的。

八、软坚化痰法

临床所见的痰核与瘰疬,多由肝胆气逆与痰浊郁结而成,其来缓慢,病程日久,治难速效,当缓消渐散,以解郁与消散并行。在解郁化痰、软坚消散的药物中,常须佐伍疏肝理气药,如贝母、海藻、昆布、夏枯草、郁金等味,常用方如消瘰丸加减。此外,尚有因,肾虚体质,复加风寒邪客,遂致痰浊凝聚,流注筋骨,形成肿块,久不破溃,亦不消散,服用清热解毒药无效者,应当温经通络化痰,常用方如阳和汤加味,如药症合拍,颇具卓效。

九、开窍化痰法

临床上凡是因痰而致使清窍闭阻,心神不宁者,有湿盛和热盛,正虚与邪实之分。如因湿痰内阻,壅盛于上,闭阻心窍,导致神志不清,语謇痰鸣,先用苏合香丸,继用导痰汤加菖蒲、郁金、远志等味,使之宁心豁痰开窍。若属肾阴亏损,肝阳偏亢,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抽搐,面赤足冷,用地黄饮子或牛黄丸、至宝丹加贝母等味,以壮水制火,开窍化痰。如因阳明热盛,胃热重灼肺气,导致肺胃热盛,热痰壅肺,气粗喘息,神昏谵语,舌粗焦黄,法当清热开窍化痰,可用吴鞠通牛黄承气汤加鲜竹沥,以图速效。上述治法,均属于应急的情况下使用,患者复苏之后,当再根据病情斟酌处理以善其后。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housheng68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