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六味地黄丸及涉及中药材
中药方剂六味地黄丸及涉及中药材
来源:药智数据
摘要:六味地黄丸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本方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阴虚弱为主者。
一、六味地黄丸中药方剂情况
方名:六味地黄丸(又名:地黄丸)
规范名:六味地黄丸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
处方:熟地黄(24克) 山萸肉(12克) 干山药(12克) 泽泻(9克) 牡丹皮(9克) 茯苓(去皮,9克)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本方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阴虚弱为主者。)
方解: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为藏血之脏,精血互可转化,肝肾阴血不足又常可相互影响。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海,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或虚热上扰清窍,故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阴虚则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系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丸”,用治肾怯诸证。《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禁忌:脾虚泄泻者慎用。
化裁:若虚火明显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兼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等以健脾和胃。
附注:本方是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 以上四方均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皆具滋阴补肾之功。其中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杞菊地黄丸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之证;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都气丸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喘逆。
文献:方论选录 费伯雄《医方论》卷1:“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xun)补方之正鹄(gu)也。”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治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苍白等症。”
运用:宁氏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复发性口疮38例,早晚各1丸,10天为1疗程。34例患者经l-3疗程治疗后,口疮消失无反复,4例患者偶有轻微复发,再服l-3疗程痊愈。38例随访均未再复发。[宁文洁.六味地黄丸治疗复发性口疮38例。新中医 2002;34(3):58]
研究: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对中老龄大鼠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系统器官的形态学及血清性腺激素水平的影响,以探讨“肾主生殖”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六味地黄汤能升高黄体生成素及睾酮浓度,降低促卵泡生成素(FSH)的浓度,而对雌二醇浓度无影响。同时对大鼠的垂体、精囊有增重作用,并能增加垂体LH细胞的数量,改变其形态结构;对FSH细胞则有减少的作用;对睾丸无增重作用,但能改善睾丸间质细胞及曲细精管的结构。
作者认为六味地黄汤治疗生殖功能减退的机理为其作用于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系统各个层次的综合效应。
——来源:中药方剂数据库
——信息地址:
二、六味地黄丸附方:
附方一、知柏地黄丸方名:知柏地黄丸(又名: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
规范名:知柏地黄丸
出处:《医方考》
处方:熟地黄(24克) 山萸肉(12克) 干山药(12克) 泽泻(9克) 牡丹皮(9克) 茯苓(去皮,9克) 知母(盐炒,6克) 黄柏(盐炒,6克)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6克),温开水送下。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虚火牙痛,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
方解: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
禁忌:斟酌。
附方二、杞菊地黄丸方名:杞菊地黄丸
规范名:杞菊地黄丸
出处:《麻疹全书》
处方:熟地黄(24克) 山萸肉(12克) 干山药(12克) 泽泻(9克) 牡丹皮(9克) 茯苓(去皮,9克) 枸杞子(9克) 菊花(9克)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克),空腹服。
功用:滋肾养肝明目。
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方解:杞菊地黄丸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之证。
禁忌:斟酌。
附方三、麦味地黄丸方名:麦味地黄丸(原名:八味地黄丸)
规范名:麦味地黄丸
出处:《医部全录》引《体仁汇编》
处方:熟地黄(24克) 山萸肉(12克) 干山药(12克) 泽泻(9克) 牡丹皮(9克) 茯苓(去皮,9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5克)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克),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功用:滋补肺肾。
主治:肺肾阴虚证。虚烦劳热,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方解: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
禁忌:斟酌。
附方四、都气丸方名:都气丸
规范名:都气丸
出处:《症因脉治》(清·秦皇士)
处方:熟地黄(24克) 山萸肉(12克) 干山药(12克) 泽泻(9克) 牡丹皮(9克) 茯苓(去皮,9克) 五味子(6克)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克),空腹服。
功用:滋肾纳气。
主治:肺肾两虚证。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
方解:都气丸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喘逆。
禁忌:斟酌。
三、六味地黄丸涉及药材
处方涉及到中药材有熟地黄、 山萸肉、 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颏发早白。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注意事项: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1.《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2.《医学人门》:中满痰盛者慎用。3.《本草从新》:气郁之人,能窒碍胸膈,用宜斟酌。——摘录:《中国药典》、《中华本草》
山萸肉(别称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用于眩晕耳呜,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注意事项: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服。《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摘录:《中国药典》、《中华本草》
干山药:山药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咳嗽,遗精,带下,尿频,消渴。 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注意事项:湿盛中满或有实邪、积滞者禁服。——摘录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中华本草》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肾、膀胱经。注意事项: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附方:泽泻汤《金匮要略》;泽泻汤《圣济总录》;三白散《本草纲目》;泽泻散《妇人良方》;泽泻散《宣明论方》——摘录 《中国药典》、《中华本草》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摘录《中国药典》、《中华本草》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注意事项: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摘录《中国药典》、《中华本草》
四、六味地黄丸加中药材延伸方剂
延伸方剂一、参麦地黄丸出处:《成方便读》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西洋参3两,麦冬3两。
主治:金水两亏,阳虚火旺,肺中津液受灼,骨蒸劳热者。
名家论述:地黄丸本长于壮水,加参、麦则兼以清金。
延伸方剂二、参麦六味丸出处:《饲鹤亭集方》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党参4两,麦冬3两。
炮制:蜜为丸。
主治:补益虚损。主治真阴不足,金水并亏,肺损咳嗽,口渴舌燥、咽喉作痛,骨蒸盗汗及遗精、淋浊。
用法用量:口服。
延伸方剂三、柴芍地黄丸(柴芍六味丸)出处:《饲鹤亭集方》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柴胡3两,白芍3两。
炮制:炼蜜为丸。
主治:滋肾平肝,益阴养血。主治血虚肝燥,骨蒸内热。
用法用量:柴芍六味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
延伸方剂四、聪耳地黄丸出处:《吴氏医方汇编》卷一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远志1两,石菖蒲1两,牛膝1两,杏仁8钱。
炮制:上为蜜丸,如梧桐子大。
主治:耳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以酒送下。
延伸方剂五、都气丸出处:《症因脉治》卷三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
主治:益肺之源,以生肾水。补肾纳气。主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肺虚身肿,肺气不能收摄,泻利喘咳,面色惨白,小便清利,大便时溏。肾水不固。伤肾咳嗽,气逆烦冤,俯仰不利。脉两尺洪盛或弦细而数,面时赤。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饮剂,名“都气饮”(见《盘珠集》)。
延伸方剂六、附子都气丸出处:《饲鹤亭集方》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附子2两,五味子3两。
炮制:炼蜜为丸服。
主治:阳虚恶寒,小便频数,下焦不约,咳喘痰多。
用法用量:口服。
信息来源:中药方剂数据库 、 中药材基本信息库
声明:本文主要是通过药智数据相关数据库收集整合而成,文中涉及到的中药方剂及中药材等内容主要用于学习参考等,不建议大家使用文中的各种中药方剂,毕竟是药三分毒,不管是作何使用,都建议慎用,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