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祛湿有讲究:燥湿、渗湿、化湿、利湿、胜湿,很多人不懂

文 / 每天学点健康科普
2019-03-30 16:03

对中医有所研究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中医中有非常多的术语,比如说造势,比如说话时还有盛世等等,那么他们之间都有什么区别呢?他们都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中医祛湿有讲究:燥湿、渗湿、化湿、利湿、胜湿,很多人不懂

【中医讲:祛湿五法】

1、燥湿

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性质的疾病,比如湿疹,过敏性疾病,苦参,黄柏,黄连,黄芩等。

燥湿常用于寒湿体质,寒湿中阻可表现为畏寒肢冷、恶心呕吐、腹胀泄泻、舌苔白腻、倦怠乏力,可选用橘皮、苍术、厚朴等。

包括疏表化湿、清热化湿、解毒化湿,化湿是将湿化去,有自行吸收的意思。健脾化湿如白扁豆,芳香化湿如白豆蔻,清热化湿如黄连,温阳化湿如炮姜。

2、渗湿

渗湿就是淡渗利湿药,性平味淡,具有渗利湿邪作用的药使在里的湿邪从小便排出,利小便而排湿,比如茯苓,滑石,车前草,泽泻,瞿麦、扁蓄等。

渗湿为水湿通过渗透而散的意思,不一定有利尿作用。健脾渗湿如薏苡仁,利水渗湿如猪苓,清热渗湿如地肤子。薏苡仁和地肤子没有利尿作用,猪苓有弱的利尿作用。

中医祛湿有讲究:燥湿、渗湿、化湿、利湿、胜湿,很多人不懂

3、化湿

化湿法主要针对中焦脾胃病变,其次是上焦病变。化湿药多为辛温芳香之品,适用于寒湿、暑湿、湿温病证。

4、利湿

利湿利有通利的意思,有弱的利尿作用,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适于中下焦湿邪。

健脾利湿如白术,淡渗利湿如茯苓,清热利湿如茵陈,都有弱的利尿作用。

常用药还有泽泻、车前子、车前草、滑石、木通、通草、冬瓜皮、茵陈蒿、赤小豆、灯芯草、地肤子、木防己、玉米须等。

中医祛湿有讲究:燥湿、渗湿、化湿、利湿、胜湿,很多人不懂

5、胜湿

胜湿药多辛温,且多具燥烈之性。用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停留在肌肉、关节、筋骨、经脉之痹证。 常有肢体重,如关节肿痛、肌肤麻木、筋脉挛急等。既能祛湿又能祛风,才称胜湿。

胜湿药能祛风,止痹痛,但风湿阻于经络,经久不愈者,常与活血养血药同用,此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

有个词叫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确实是这样的,尤其是对于治病来说,往往一字之差,治疗方法完全不同,甚至有的时候会截然相反,所以,不懂医的朋友万不可自医,此时,历经验证的成药不失为很好的选择。

【中医方祛湿——方名下方咨询】

组成:茯苓,半夏、藿香,苍术,砂仁等23种药材熬制成膏。

方解:半夏化痰和胃、降逆止呕为主药,陈皮化痰、理气和中为辅药,茯苓渗湿化痰、安神为佐药,甘草和中、润肺化痰为使药。23种药材配伍,具有理气、和中、化痰的功效,既可用于肺气失宣的咳嗽痰多,又可用于脾胃不和的呕吐痰涎,还可用治肥胖痰湿之体见眩晕、惊悸、失眠等证候者。

中医祛湿有讲究:燥湿、渗湿、化湿、利湿、胜湿,很多人不懂

【中医讲:湿易损伤阳气,祛湿万不可延误】

寒邪容易伤阳,湿邪也容易伤阳,两者有什么区别?可以这样理解:寒邪的阴性大于湿邪,「阴胜则阳病」,所以寒邪伤阳,会伤得比较重,同时不太分部位,什么地方都可以伤。

湿邪伤阳,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它最容易伤的脏腑是脾。为什么?因为脾的生理特性类似于阴土,阴土,即潮湿低洼的土。而土要化生万物,就须干湿适中,所以阴土就喜燥恶湿,换一种表达就是脾对湿特别敏感,特别害怕,所以湿就容易伤脾阳。

中医祛湿有讲究:燥湿、渗湿、化湿、利湿、胜湿,很多人不懂

阳气代表功能,脾阳一受损,脾的功能就下降,容易出现腹胀、口淡、不想吃饭、大便溏而黏等表现。因此,脾好、阳足、湿解,即将到来的夏天也就不担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