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是伪科学

文 / 国易堂中医药
2019-03-24 11:03
中医不是伪科学

中医不是伪科学

什么是伪科学?顾名思义,是把本来不是科学的东西,披上科学的外衣,欺世盗名,蛊惑人心,贻害社会。伪科学不具备客观性,它所展示的不是事物本相,而是利用某种技术或招术,对人的感官造成错觉,或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以便赋予事物并不具备的属性,从而说明超自然力的存在。说到底,伪科学是假科学之名,行迷信欺骗活动之实。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脱离了巫术,开始了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中医学坚持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把人体构造及生理作为依据,探讨人体组织器官间的功能联系,归纳病变的表现形式以及病理反应,施医从病患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这些都体现了中医的医疗实践完全属于科学活动,而不是迷信活动。中医不是伪科学。

在医疗方面,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形成了庞大的医疗体系,既有药物医疗技术,又有理疗和其它医疗技术,这些医疗技术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药物治疗以中药汤剂为主,成药辅之。中医积累的医案、医方、浩如烟海,涉及病患的各个方面。数千年来,中医为民族体质的健康而疗病除疾,成效卓著,医术的精湛与博大是不争的事实。中医的诊疗原则与方法是“辨证施治”,通过“辨证”以揭示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不仅仅为了消除病痛和病症,而且在“标本兼治”中注重治本。再者,中医又不是单纯的治疗观点,特别注重对各器官运营的调理,从健体固本入手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医术在临床中的效用是有目共睹的,它对一些疑难杂症的奇效,至今尚无其它医疗手段能够替代。针灸、按摩等医术更是出神入化,为世人所刮目。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医疗实践已经说明中医术是科学的,并非伪科学的骗人招术。

在药物方面,中医药物学关于药性的论述,是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五味虽不能完全揭示药理作用,但它的确反映着中药的基本性状和功能。大家已经知道,科学是对事物的现象、属性和本质的认知,是反映自然规律以及事物间内在联系的知识。这就是说,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是科学知识,对事物的各种属性乃至现象的认知,同样属于科学知识。中药的四气五味虽然不是药物的本质,然而却是药物的重要属性。那么,中医对中药这些属性的认知显然属于科学知识。再者,中医由四气五味阐述的对疾病的主治功效关系,在临床中行之有效。这足以说明中医药物学是科学的,并没有伪科学的骗人特征。

在疾病的诊治方面,中医通过“四诊”虽然不能探知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但可以搜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病史等病情资料。这些病情资料不仅是中医,而且也是西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再者,中医的“辨证”虽然辨别的是“证”而不是病,但“证”这个概念是对患者症状和体征的高度概括,是关于“证候”的抽象,它不仅指出了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特征,而且反映着患者因病变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异常。所谓辨证施治,就是辨别疾病的这些特征,以及患者发生了哪些生理功能异常,然后通过调理或修复这些损伤或失衡了的人体机能,以达到抑制或消除疾病的效果。总而言之,西医辨别的是病,中医辨别的是“证”;西医通过消除疾病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而中医却主要通过恢复人体机能来消除疾病。即所谓西医“治病”,中医“医人”,两者互补相得益彰。因此,中医诊断学是货真价实的科学理论,并没有伪科学的穿凿附会因素。

在生理方面,虽然人体解剖还没有发现经络的生理结构和构造形态,以及经络的存在方式。但是,经络理论阐述的人体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联系却是科学知识。尽管古人关于经络系统的描述还处于假说阶段,然而它的立论依据却是科学知识。因此,经络假说与其它假说一样具有合理性、超前性,为探索深层次的生理结构寻觅了途径,奠定了基础。只要有点科学常识的人就知道,假说并不荒谬,它往往成为科学的先导,“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由此看来,像经络假说这些中医理论,并没有伪科学的属性,而是科技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环节。

至于说中医学里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说”,它们的确不属于医药科学知识,而是古代哲学理论。然而,这些古代哲学理论是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含有朴素的唯物观念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可以用作认识的方法论。当然中医学在运用它时,夹杂了一些神秘因素,但这仅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枝节问题。实际上,中医学运用这些哲学理论是为了解说那些尚未被科学揭示的医学原理。不可否认,这种解说所产生的附会因素,不能称其为科学。不过,在当时技术的力量还无力对生理结构、隐性致病因素、药理作用等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探索的情况下,中医运用其哲理对生理现象、发病原因及药物功效做出的合理解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使用价值。总而言之,中医学运用古代哲学理论主要是作为方法论的,并没有进行理论欺骗,没有把人的生命现象和生理病因,归结为超自然力的支配。所以,不能因为中医学含有一些非自然科学理论,用哲理解说医理,就给中医戴上伪科学的帽子。

再者,在科技方面,中医的确落后于西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医是伪科学。科学与伪科学之分,不在于先进还是落后。落后不是伪科学的属性,伪科学的属性是崇尚超自然的力量,表现特征是进行迷信活动。所谓落后,它只是相对先进来说的,一方面,事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低级阶段相对于高级阶段是落后的;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有快有慢,慢相对于快也是落后的。由此看来,先进与落后并非反映着事物本质的对立,而是体现着事物的先后关系。所以,中医相对西医的落后,是低级与高级、慢和快的差别,而不是伪科学与科学的区别。

中医不是伪科学


就科学本身来讲,它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对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是科学,对现象的认知同样也是科学,这两种科学知识在内涵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反映了科学内涵的深与浅,体现着科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我们不能因为有了高深的科学,就把它原来发展的基础,浅层次的科学视作伪科学。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能把发展较快的叫科学,把较慢的叫伪科学。西医具有现代高科技的特征。相比之下,中医不具备这个特征。如果将现代高科技特征作为判别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用它的方法论(如实证论、还原论、实验分析、形态学研究等)来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从而就说中医是伪科学,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科学概念同其他事物的概念一样,都是事物特有属性的抽象。如果用科学的特征和方法论来定义科学,显然是玩弄偷换科学概念的把戏。大家知道,方法和规则是技术而不是科学。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类比性,只是由于技术源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必然带有它源于科学的阶段特征。看来,那种将一定层面的科学完美化、绝对化,甚至把它的特征和一些方法(技术)混同于科学,必然会改变科学的内涵,造成科学概念的混乱。

不可否认,像实证论、还原论、实验分析、形态学研究等这些理性演绎法,的确是科学的,作为认识的方法论, 在欧洲为笛卡儿所强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系统的研究了演绎推理)。而我们的中医学,主要建立在临床经验总结和生理现象归纳的基础上,好像不符合科学的方法论。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对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则是欧洲另一个科学方法论的启蒙思想家培根倡导的。在西方,有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也是应用了归纳的方法,哥白尼的“日心说”是这样,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是这样,如此而已,不一而足。可以说,理性的演绎和经验的归纳都是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论。

一般来说,理性的演绎和经验的归纳总结,这两个科学方法论各有特点,分别适应于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的科学研究。理性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用来说明个体的原因,所以西医获得的科学知识主要是具体事物的结构和内因。经验的归纳总结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主要用来综合梳理已有的科学知识,所以中医获得的科学知识大多属于事物的整体联系。这是中、西医科学知识架构的主要区别,西医是结构及内因的科学知识架构,中医则是整体联系的科学知识架构。由于中医所归纳的主要是显像及功能方面的整体联系,所以中医又表现为功能和显像的科学知识架构。这就是说,虽然中医的科学知识架构表现为功能和显像,但却是整体联系。因此,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内在原因和一般规律。例如在病理方面,中医关于阴虚、阳虚、阴盛、阳盛、上火、中风等病理学说,反映了人体因病产生的生理功能异常。在生理方面,中医的经络理论,反映了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联系。又如,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说对生理病因的论述,比较合理地说明了人体器官间的关系,说明了机能营卫的正常与失调,病症的发展与转化,以及中药的功效与配伍。

因此,不能因为中医的方法论与西医不同,就否认中医的科学属性。其实,中医学的方法论并非只有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也采用了理性演绎的方法论。例如,中医对中药及药性的论述,对人体器官及其功能的论述,不是在“致虚极,守静笃”中的“内省”感悟,而是在实践中对生理病因、药物药性的发现。这种发现对于药物和人体器官来说,是通过实地考察和解剖观察,属于实证的方法论。对于药性和器官功能来说,属于实验分析的方法论。这些理性演绎的方法论,在中医学中比比皆是。不过,它往往被经验归纳的强势所淹没。

总之,中医和西医都是医药科学。只是西医已进入科技发展的第三阶段,中医仍处于科技发展的第二阶段。我们不能因为中医在科技方面比较落后,而且含有哲学理论,它的方法论、医药科学体系、科学知识架构不同于西医,就把中医视作伪科学。

中医不是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