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痛经经验——3个治疗方向!懂一点皮毛,会活的更好!!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女性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等为主要症状一种临床表现;多见于未婚的青年女性 。
病因病机
痛经的发生多与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以及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在经期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邪凝于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 “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
表现
(一)气滞血瘀: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中出现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时而疼痛减轻,常伴胸胁、乳房胀痛不适,舌质黯或见瘀点,脉沉弦 。
(二)寒湿凝滞:经前数日或经期出现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色黯黑有血块,或畏寒身痛,舌苔白腻,脉沉紧 。
(三)气血虚弱:经后或经期小腹部隐隐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而清稀,或神疲乏力,面白无华,或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虚细 。
(四)肝肾虚损:经后一、二日内出现小腹部绵绵作痛,腰部酸胀,经血暗淡、量少而稀薄,或伴有耳呜、头晕、眼花,或腰骶酸痛,小腹空坠不温,或潮热颧红,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
⒈审证求因固其本
痛经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症状,而是一个周期性发作的病症,治“痛”必须审证求因,标本兼顾,痛时治标,不痛时而本,贯序用药,才能根除病痛,
原发性痛经,乃先天不足,肾气未充,肝血不旺,胞宫失于润养,临经易受寒邪侵扰;或胞宫发育欠佳,气血不循常道,脉络阻滞,不通则痛,故大补肝肾,调养气血,促进胞宫胞脉的发育为固本之要。
常用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黄精、生地、熟地、白芍。胞宫虚寒者加桂心、吴茱萸;气血失畅者加当归、川芎、香附、青皮。或以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血肉有情之品,经后连服至下次月经前。
继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女性,治本关键在理气活血,清热化瘀,软坚散结,疏通冲任,使癥化气顺血畅,痛经自愈。常用炙鳖甲、石见穿、夏枯草、生牡蛎、炙乳香、炙没药、薏苡仁、桃仁、丹皮、丹参、败酱草、红藤、血竭。如肝气郁结可加柴胡、郁金。
⒉寓补于通治其标
痛经症状虽分虚实,但实证所见无几,大多为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或本虚标实。如年青女性,多见经前腹痛,得热或下血则痛减,治疗应以“通”为大法,但加强攻猛进,则可能欲速不达。
必须“寓补于通”,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合用温经汤加减。下血不畅者加泽兰叶、茺蔚子活血祛痰不伤正;乳房胀痛者加制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气兼调经;
膜样痛经者加花蕊石促进子宫内膜脱落。又如内有癥瘕索疾之患,治疗应攻补兼施,特别是经期用药应注意扶正,用四物汤加炙鳖甲、炙乳香、炙没药、生茜草、艾叶、延胡索、徐长卿共奏补血滋阴、软坚消癥、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尤应重用徐长卿,以镇静止痛。情志不畅加柴胡、郁金;
下血块多加桃仁、红花、牛膝、失笑散;便秘加瓜蒌仁、制大黄,后者泄热通腑,具有清热消炎之功。
⒊守常达变求其功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盆腔炎的顽固涌经,临症见经行小腹疼痛抽紧,出冷汗,月经量多,下血有块,舌黯红,脉弦紧或细数,
此证除有血瘀之外,另有寒邪作祟,取活血化瘀佐以温通阳气之法,驱散阴霾,用吴茱萸、桂心、艾叶、小茴香。
如腹痛喜温,口干舌红之下寒上热之证,以吴茱萸、桂心、艾叶、丹皮、赤芍、生地
对于这个药物的组合,如果用对症,会使很好的应用,但对于阳性生寒,脾胃虚寒,身体阳虚的情况,这四个药物的组合就不适合了,四个药物中,三七性平,而其他药物都有寒凉的特性,对于阳虚型的体质,如果服用这样的药物组合,会增加体内的寒气,加重阳虚症状。
中药的应用、配伍、组合,是很有讲究的事情,今天只是为大家介绍了这几个药物的药性和功效,但具体怎么用,某个个人能不能用,还是建议要找好的中医师来进行明确的诊断,不建议根据自身的一些体征、状况,就自行选择药物乱用,这样做用好了,功效显著,用不好,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危害身体健康。
回归初衷:五行相生相克,一脏失衡,则其余五脏皆失守,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心肾不交,肝火郁结,脾胃虚弱,血不足,痰热上扰等五行失守,继而导致:失眠,多梦,易惊醒,耳鸣,心慌气短,胃胀,便溏,盗汗,湿热郁结,痰湿不化,肝气郁结,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等五脏相关症状,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用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方可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