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土 | 面色黄黄经期痛?试试这味中药,它既能行血又能疏肝气!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 卢传坚 教授
川 芎
宋韩琦《咏川芎》诗云:“蘼芜嘉树列群芳,御湿前推药品良。时摘嫩苗烹赐茶,更从云脚发清香。”川芎是一味止痛良药,对于头痛、腹痛均有一定止痛的作用。关于川芎止痛,还有这样的传说:唐朝被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一次带着徒弟上山采药,发现山涧小溪有一只白鹤受了伤,痛苦不堪,挣扎着回到巢中养伤,孙思邈和徒弟也跟了过去,后来另一只白鹤衔来像胡萝卜叶似的叶子,放进巢里,还有几片掉了下来,药王连忙保存好。
过了几天,孙思邈又去观察,发现那只白鹤已经痊愈了。药王觉得这种草药太过神奇,就到山顶专门采来进行研究,经过品尝和临床实践,知道这种草药具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药王感叹的吟了一首诗,“川四春城天下幽,神仙洞府第一流。奇草仙鹤巧衔递,来自芎苍顶上药。”吟罢,孙思邈便给这草药起名叫“川芎”。川芎早在唐代以前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而此处的川芎名称的由来却在唐代,大家不必较真,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细解本草
川芎在《神农本草经》中名芎䓖,“味辛,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生川谷”。这味本草入药取的是它的根部,它在清明之后开始生长,在入秋后大概八月前后,它的根部会长得非常壮实,隆起一个个的小疙瘩,因此又被称为“芎䓖”。川芎茎秆上节节分段,把它的每一小节截下来插在土中又可扦插成活,古人见仅一小段枝节都能透土而出,认为川芎的“透发”力很强。
同时,它在秋后又能退而结根,将养分回收到根部,可见“发中有收”,这种特性正与人体的“肝”相合。“肝主藏血”,其中储藏着大量肝血,同时它又要在白天活动时将储藏的气血“发送”出去,夜晚才收回来,故同样也是“发中有收”。因此,一旦出现肝气郁滞,肝血的“发送”就会受到阻碍,人体的局部在缺乏血液滋养的情况下便表现为各种疼痛。而川芎入肝中血分,善于透发的它能够行气活血,因此特别适合治疗各种痛证及气滞血瘀证。
本草功效
川芎常常和当归配伍使用,比如名方当归芍药散,里面就有当归、川芎,有些医生打趣说这道药方治疗的是“黄脸婆”问题。所谓“黄脸婆”,指的是由于气血不足而水湿瘀滞导致面色萎黄的一类人群,尤在女性中常见。这类女性往往容易出现小腹胀痛、经期尤甚,平时手胀、脚胀,同时也易有经期腹泻的情况,这很明显是血分的瘀滞。而当归芍药散中的当归可以养血活血,配上川芎止痛效果更佳,所以针对这类“黄脸婆”人群,她们的头痛、腹痛等多种不适,都可以通过当归芍药散解决。
但当归多适用于瘦弱干枯的人群,这类人群是血虚伤阴导致的。而川芎则不拘泥于体型,只要符合川芎见证的,胖瘦均可服用。广为熟知的心绞痛常用药——速效救心丸中就有川芎,就是取用川芎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活用本草
川芎性温,对于平素燥热火体之人,不可服用,如两眼血丝、肝火旺、口苦口异味、烦躁怕热、喜冷饮的人群,都是不可服用川芎的。辛温药性之药多升散,如果阴虚阳亢或者肝阳上亢,出现头晕、烦躁、血压升高,此时即使伴有头痛,也应谨慎选用。
川芎萝卜煲
材料:川芎6-9克,栗子5枚,干草菇15克,萝卜20克,芫茜5克,盐,生抽、胡椒粉适量。
做法:栗子剥壳去衣,用油炸5分钟捞起。川芎、干草菇洗净用水浸软。萝卜刨皮切厚件。姜洗净切片。将所有材料放进煲内,加水煲半小时,然后放盐、生抽、胡椒粉,再煲十分钟,撒上芫茜即成。本品具有疏肝顺气的作用,适用于头痛、胸闷、爱生闷气的人群。
川芎酒
材料:川芎20克,白芷10克,黄酒100毫升。
做法:川芎、白芷洗净。将川芎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45分钟取汁,煎汁与白芷、黄酒同煮20分钟即可。本品有养血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作为跌打损伤恢复期调理的人群服用。
专家介绍
卢 传 坚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编辑:查冠琳 责编: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