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进补第一方!现在开始用 秋冬百病消

文 / 小道经方
2019-03-15 10:25


秋冬的寒意是越来越浓!

北方地区室内还没供暖,目前还不能做一只“温室的花朵”,南方的小朋友们更是想都不敢想……

在一个个刮着风的寒夜中,手脚冰凉的你……小编懂!

每到秋冬季节面色开始蜡黄的你……小编也懂!

因为小编懂你们,所以秋冬进补第一方来啦~接好!

这是个啥方?

此方来自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后来此书被后人分成了两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今天这个妙方就记载在《金匮要略》中。

原文是这样子记载的: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产后腹中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原方剂量是: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按照经方汉制一两等于15g折算成现在的剂量是 当归45g,生姜75g ,羊肉240g。

咦?药方竟然有羊肉~没错!智慧的中国yin一直有着“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的药食同源先进理念。

这个方子怎么解?

拿到方子肯定要好好解读一番~

①当归:

当归这味中药在经方药中着实很低调,但是功效却不容小觑。当归可以补血,补血的同时可以强心。

(这里小编就要开始絮叨絮叨了,很多人到了秋冬会手脚冰冷的厉害,尤其是妹子们。然而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比如我们每一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太阳,悬在身体里面,温暖全身,这就是中医上描述的。然而很多人,由于先天禀赋弱,或者后天不注意,比如吃生冷,盲目节食,熬夜,过度消耗等原因,消耗了太多能量,导致太阳的能量变弱,那么离心脏最远的脚,就会变凉了,之后是手,所以手脚都凉的话,就说明身体已经是比较差了。阳气不足,体寒重,则畏寒怕冷,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身体暖和起来。)

当归补血强心的功能,不仅是血虚妇人的福音,也可以让你身上的小太阳能量变得越来越强大哦~

②生姜:

生姜的作用在于散寒、降胃气,恢复脾胃功能。

(很多小伙伴到了秋冬季节,开始各种进补。可是有一点哦,进补绝不只是吃各种补品。因为吃进来的东西是需要经过脾胃消化吸收这一步的,如果你本身的脾胃功能弱,在进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恢复胃气,不然很容易滋腻碍胃。非但补不进来,还帮了脾胃一个“倒忙”,这就是所谓的“虚不受补”。)

该方加入生姜,就可以规避这一问题。生姜恢复着胃气,让脾胃工作状态变好,顺顺利利的真的补进来。尤其是平时经常腹胀、肚子大、食欲差的朋友,更不能离开生姜。而且生姜所具备的散寒之效,更是秋冬必备驱寒之品。

③羊肉:

《药性歌括》中记载羊肉味甘,专补虚羸,开胃补肾。

秋冬季节经常喝羊肉汤,有温中暖下之效。食用羊肉可以起到进补和防寒的双重效果。

什么样的人适合喝此汤呢?

《金匮要略》用于治疗血虚寒疝(症见胁下及腹部有牵引性疼痛,得按或温熨则痛减)及产后腹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的适用人群可不只是这些哦!还有哪些人可以用?

一、有妇科问题的女性朋友们

尤其是痛经、小肚子凉、月经不调等宫寒重的妹子们。 当归生姜羊肉汤可以暖宫散寒, 很多人在服用后约半小时左右就可以感觉到从少腹开始热。天冷了,闲着也是闲着,不妨动手去做做此汤哦。

二、贫血的人

很多重病病人,包括长期月经量大的妇人,都极容易贫血。

由于其使用大量的羊肉与当归,这二者都是最好的补血用的食品,又有生姜来帮助消化,再加上长时间的煮过。所以非常容易消化吸收,此方在经方中的补血力量无出其右,是中医药历史上最强的补血食品,男女都可以服用,没有贫血也可以服用作为保健使用。

三、可以预防感冒。

如果你劳累一天,回家路上天气格外冷,冻得你瑟瑟发抖,当你回到家后如果能够立刻喝上一碗当归生姜羊肉汤,必然立刻出汗而将皮表所受到的风寒,瞬间排除,所以是最好的预防感冒的中医药的保健食品。

怎么做此汤呢?

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制作并不复杂:

材料:当归45g 生姜75g 羊肉250g,黄酒、调料适量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成小块,生姜切成薄片,当归洗净,一齐放在锅里,加水后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微火煨两小时左右即可。

服用前可以适当加一点盐和其他调料,吃肉喝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吃一次。

需要注意的是,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功效和味道与用料的比例关系密切。按书中原方的用量,当归45克,生姜75克,羊肉240克,这样做出来的肉汤效果明显,用于治疗寒性疝气、女性痛经、宫寒、腹痛怕冷、血虚乳少最为适宜,但因其药味太浓,不易被一般人接受,更难作为药膳长期食用。因此,作为虚寒体质调理的药膳时,用当归20克,生姜75克,羊肉250克比较合适。

如果要进一步改善口感,并增广食疗的功效。可以适量加些葱、山药、小茴香、大枣、枸杞、人参、陈皮之类百搭的食材。

特别说明:汉制剂量一两约等于15.625g。

所选方剂,仅供参考,方剂的选用化裁一定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整体情况,如有需求,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