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计划#啥是中医?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经历了什么?

文 / 岐黄视界
2019-03-13 12:04
#清风计划#啥是中医?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经历了什么?

电视剧《老中医》宣传海报

近日,由毛卫宁执导,高满堂和李洲编剧,陈宝国、冯远征、许晴、陈月末领衔主演的电视剧《老中医》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背景,由五个医案贯穿,讲述中医翁泉海在中央政府发布“中医废止案”后带领中医同仁共同抵抗中医废止案并保护中医这一民族瑰宝,却遇到阻碍,然而步步前行的故事。

#清风计划#啥是中医?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经历了什么?

剧中主演海报

就剧集本身而言,结构内容松散,人物塑造脸谱化严重,起承转合突兀,除了老戏骨们的演技值得称道,着实不是一部上佳之作。而从“一部大热剧是否能够带热一个行业”来讨论的话,观众也许能够通过《老中医》这部作品对中医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带动大众对中医药的关注、认识和学习。看了《老中医》很多人会问,啥是中医?只是区别于西医的称谓吗?接下来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中医的历史演变,了解#你不知道的中医#,绝对的正史哦!

#清风计划#啥是中医?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经历了什么?

伏羲八卦图

中国医药文明,是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字尚未创造之时,人们早就口耳相传,述说着非常丰富的医药文明初始的史实。例如:伏羲画八卦、制九针而始有医理针术的传说;神农尝百草而始有药物的传说;黄帝与诸位医臣论医理而始有医学体系的传说,都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五千年医药文明的根基源头。

#清风计划#啥是中医?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经历了什么?

首先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是医,什么是中医。何谓医?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医,治病工也"。在释“醫”时指出:“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醫从殹,病声之意:下为酉,即用酒所以治病也。因此,古代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另外,“医”字还有一种写法,即“毉”,当是上古巫医未分之状况的反映。春秋左丘明《国语.越语上):“公整守之”;宋代沈括《苏沈良方》亦记有“毉师只有除翳药,何有求明药”。可见,历史上曾存在着医未胜巫的历史事实。应用酒与酒类制剂,应当是醫较早用于治疗疾病的有别于巫术的重要手段。《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在医师管辖之下,又有食医、疾医、疡医与兽医之分。此时的民间称谓,多有一定的随意性,常随医家所长而称呼之。

#清风计划#啥是中医?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经历了什么?

孙思邈画像

在一二百年前的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否有人使用过“中医”一词呢?有的,但与近现代所称的“中医”,具有显然不同的内涵。例如:唐代孙思邈称:“古之善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可见,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孙思邈所处的时代,所谓“中医",是与“上医”“下医”并用,以评估医师技能的高下。在评估医师诊断水平时,孙氏又说:“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在评估医师把握诊疗疾病的时机时,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并特别指出“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从他精辟的论述可知,当时所谓“中医”,只是界于艺术高明的“上医”与水平低下的“下医”之间,属于中等水平的医师群,显然有别于现代所谓“中医”的内涵。

#清风计划#啥是中医?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经历了什么?

五千年来,中医学文化史上对医师的称呼,有着很大的演变。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书,大多以黄帝问、岐伯等医家答的体裁,论述中医理论,提到了僦贷季、岐伯、雷公等十多位上古名医。对这些名家,尚未使用“×医",或“医×”的称谓。直到殷商时期,在医疗行业中,出现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巫医",但以“医”为称者仍很少见。公元前5世纪,秦多名医,如医缓、医和,他们以出色论述晋侯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明确提出非鬼神致病说,指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淫致病理论等,而名垂千古。和、缓,是其姓氏,医为其职。与此同时,人们以吉祥鸟喜鹊,称谓自己心目中敬重的医师,秦越人之名“扁鹊”即缘于此。这些事例,标志着与巫分立的民间医疗职业在此期已形成。

考古发现之战国鈢(玺)中,有“事疡”、“事痈",或“王瘖”、"郭痤”等。“事疡”、“事痈”,即从事疮疡、痈疽治疗的医师;“王瘖",即治疗失音、嘶哑之王姓医师;“郭痤",即治疗痤疮之郭姓医师。这些记载,反映出战国前后医师的称谓特点。这类称谓习惯,有的沿袭至今,如“小儿王”、“王小儿”等。这类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普遍,结合李悝《法经》在叙述农民一年的生活费用时,已有医药费用一项,可以想见,当时已有以医为职业,以收诊疗药费为生活来源的专门医师。

秦汉时,为皇帝、宫廷医疗保健服务的医师,多称之为“太医”、“侍医”、“乳医”等,官职有太医令、太医丞、侍医长等。或有以“工”称呼医师者,如“医工”、“上工”、“中工”、“下工”等,这一称呼也沿袭了约千年之久。例如《内经·素问》在强调预知、预防、早期治疗时,明确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上工救其萌芽”。《内经·灵枢》:“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治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可知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医师也称之为“工”,按其水平之高低,又有上工、中工、下工之区别。汉朝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之制药器皿,就有刻着“医工”字样者,出土后被命名为“医工铜盆”。“医”与“工”,在此一时期均为医师之称谓。

#清风计划#啥是中医?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经历了什么?

刘胜墓出土制药器皿“医工铜盆”

隋唐至明清时期,医师的称呼由于时间、地域与学术水平之不同,有着较大的变化。除了“太医”、“大医”、“御医”、“侍医”在宫廷继续沿用外,民间则多称之为“医生”、“先生"、“儒医”、“世医",等等。以地域之别,南方多称之为“郎中”:北方则习惯称之为“大夫”。此外,如“衙推”、“铃医”、“走方医”、“坐堂医”等,则以其兼巫术算命之术,或以其行医招示、行医方式而称之。另外,根据医术高低或有否欺诈,称呼也有区别。例如:明朝徐春甫《古今医统》,“俗云明医不如时医”。徐春甫所说“明医",即明白之医,或称“名医”。所谓“时医",即时来运转之医,或靠权贵捧成名医,一般均系医术并不高明,甚至为庸医之流,反而门庭若市者。所以,《保生宝鉴》一书评称“委命于时医,亦犹自暴自弃,甘于沟壑者何异哉?”时医亦称“福医”,即医术低下,但有福气之谓。明朝缪希雍《本草经疏》言:“外此则俗工耳,不可以言医矣。”将俗工归之于福医之列。缪氏还给太医与儒医之间画上等号:“故昔者太医,今之儒医。”!实际上并不尽然。因为,太医之中并非均系“读书穷理,本之身心,验之事物,战战兢兢,求中于道,造次之际,罔敢或肆者也”。其中不曾深研医术者并不罕见。儒医,大体上始于宋,他们多受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影响,因儒仕不通而改业为医者。儒医知识渊博,多能系统研读,掌握医理、医术,思考、探索与研讨医学理论,他们贡献卓著。而太医仅多服务于宫廷,在医理、医术研讨上,鲜有能与儒医相比者。

#清风计划#啥是中医?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经历了什么?

“世医”,也是晋唐乃至明清时期千余年间对世代为医者的一个尊称。其实,“世医”之称谓应当更早。《礼记·曲礼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何谓三世?综合诸注家之释,不外“父子相承至三世”,或“一黄帝针经,二神农本草,三素女脉诀,不习此三世之书,不服其药"。如孔子所称之父子相承至三世之医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世医。《汉书·楼护传》:“父世医也。”由于楼护出身世医,曾随父由山东到京城长安行医,颇得贵戚、长者之爱重。南北朝时,徐家是世医的光辉代表。其第八代传人徐之才(505~572),继承发扬徐熙、徐秋夫、徐道度、徐叔响、徐文伯、徐骞、徐雄等,家学渊源,以高超医术,应北魏帝诏,授金紫光禄大夫等职。由于药石多效,方术益妙,又封西阳郡王;故徐之才又称徐王,撰有《徐王八代家传效验方》行世。唐朝孙思邈称其“位望隆重"。明代户籍制度沿袭元代,管理更严,户口分为民、军、医、儒、灶、僧、道、匠等。医户之家,必须代代有人继承医业,不许变更。明律规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若诈冒托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规定太医院每三年要清查造册一次。明代的医户籍,形成了众多的世医出身的医生。明代还对医户之世医进行考试定级,优者晋升医官,良者定级医士,较差者名为医生。

#清风计划#啥是中医?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经历了什么?

影视剧中太医形象

公元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统治、革命反革命斗争激烈的政治变革时期,也是一个由乱到治,由衰败到图强进步,对比显明的历史时期。中医在这百年之中,既是遭受到残酷取缔的血泪史,也适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复兴创新的巨大进步的喜笑颜开史。

#清风计划#啥是中医?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医经历了什么?

韩剧《大长今》以朝鲜王朝历史上首位女性御医为背景的励志历史剧

中医自公元四五世纪始,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东南亚、阿拉伯与欧美,特别在日本、朝鲜等国,曾发展成为其主体医学。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针灸、中药等,已传至一百四十多个国家与地区,在不少国家与地区,还相继取得了合法地位。中医早已不单是中国人民保健的医学,19世纪前,即早已为人类所共享,20世纪50年代以来,她更加广泛地成为人类共享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