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里的“废止中医案”,是他领头抗争请愿被废止的
《老中医》里的“废止中医案”,是他领头抗争请愿被废止的
文:老张在路上
01
电视连续剧《老中医》眼下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成为央视开年大剧。
20世纪初,“孟河医派”传人翁泉海,博采众家之长学习中医,先在家乡孟河开诊,后到上海行医。他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成为沪上名医。救治了大批贫苦病人,提振了中医声誉。
该剧有一桥段是: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过了“废止旧中医案”,翁泉海为了保存国粹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沪上名医陈存仁的两本著作:《银元时代生活史》和《抗战时代生活史》,在“银元时代”一书里,陈存仁对“废止旧中医案”这一事件的前后经过有详细的讲述。
陈存仁是“废止旧中医案”的抗争人,是五人请愿团成员,他也是“孟河医派”的传人。翁泉海身上发生的故事,有的取材于他的真实经历,他应该是电视剧主人公原型之一。
02
介绍陈存仁,先要介绍“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是中医著名医派之一。孟河,本是江苏武进长江边上的一个乡村小镇。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孟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百十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
清末民初,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孟河医派著名医家纷纷走出故土,有多名名医东行上海,开业授徒,民国时许多著名中医专家皆传承于孟河医派。
孟河医家,最具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
其中,费家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上海;马家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巢家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
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1865-1926年),为上海一大名医;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
陈存仁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两代人,是民国时代中医界的一位传奇性的人物,在三十年代就有“中医界才子”之称。
陈存仁(1908年—1990年),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父亲开绸布店,陈存仁6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破产和多病辞世而去,他由伯父抚养长大。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陈存仁从小就寡言少语,却富有主见。他聪颖好学,记忆力也很好。少年时期,他曾拜国学大师姚公鹤为师学习训诂、考据、诗词、书法等,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
陈存仁中学毕业后,先是考进南洋医科大学(即东南大学医学院前身),一年后因病休学。1923年陈存仁考入了名医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陈存仁在学校学习十分刻苦努力,为了获得医学真谛,丁甘仁去世后,陈存仁又先后拜沪上名医谢利恒、丁甘仁公子丁仲英两位先生为师,虚心求教。
1927年,陈存仁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此后,他在丁仲英诊寓助诊了一段时间。一年后,他开始独立挂牌行医。他在山东路租借了二间房屋做为诊所,并很快就“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1928年夏,陈存仁自己出资创办一份以开展中医学术的研究和讨论,宣传中医药保健防病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小报《康健报》,这是中国国内第一份以医药卫生常识内容为主的健康类报纸。他既是主编,又是发行人。
这份报纸在陈存仁的策划编辑下,办得十分活跃,很受社会欢迎,发行量达到一万四千多份(当时《申报》才发行十万份),有了八千固定订户。他还主编或作为主笔,编办了《康健周刊》、《国医与食养》等专刊专栏,一直是广大读者喜爱的读物。
这张报纸,创意新颖,一炮打响,陈存仁在医学界崭露头角。
03
中医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某些食物能消除病痛;在使用石器的时候,创造了砭石、骨针疗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等。
此后的几千年,从《黄帝内经》,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20世纪开始,西医大规模进入后,国人对西医的态度由怀疑转为信服,中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陈独秀胡适为精神领袖的中国新的知识分子,否定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蔚然成风。而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旧医学,自然也就属于反对与的对象之一。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曾经写过一段国人都熟知的对于中医的评价:“我还记得先前的医师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引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鲁迅的话虽不无偏激,但却代表了五四后新的知识分子精英对于中医的态度。
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学校条例中,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而把中医挡在门外,也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消息一经传出,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率先发表言论:“教育部定章,于中医学校之课程,删中医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自此拉开了中西医第一次论争的序幕。
1913年,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汪大燮再次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随后,教育部公布的教育规程均弃中医于教育体系之外。
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界和同仁堂、西鹤年堂等药业人士,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要求将中医纳入医学系。迫于压力,政府只得一面搪塞说废除中医的政策不会实施,一面仍拒绝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
第一次中西医论争中,梁启超是站在西医一方的。然而,1926年,他的病成了中医支持者们对西医发起反攻的有力武器。
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毒症入北京协和医院。经X光透视,医生诊断为癌。梁启超的弟弟梁仲策问医生:“不一定是癌吧?”医生答:“不一定不是癌。”再问:“怎么治?”再答:“全部割除。”手术后解剖此肾,果然看见其中有一樱桃大的黑点,却非癌症。要命的是,病人尿中仍带血,且查不出病源所在。
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事件一经传出,西医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原来,梁启超入院前,曾请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把脉,诊断说“不是急症”,不就是尿里有血吗,“任其流二三十年,亦无所不可”。而在西医那里割掉一个肾,得出的结论也是“无理由之出血症”。
梁仲策的《病院笔记》说:“中医之理想,虽不足以服人,然西医之武断,亦岂可以服中医”。
徐志摩在《我们病了怎么办》一文中也提到:西医所谓“科学精神”,原来是“拿病人当标本看。你去看你的眼,一个大夫检查了一下出去了,再换两三个大夫来看,究竟谁负责这病,你得绕大弯儿才找得出来。”
文章惹恼了鲁迅,鲁迅发表了《马上日记》,开篇便将矛头对准徐志摩:“自从西医割掉了梁启超的一个腰子以后,责难之声就风起云涌了,连对于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学家也都‘仗义执言’。同时,‘中医了不得论’也就应运而生;腰子有病,何不服黄蓍欤?什么有病,何不吃鹿茸欤?”
到了1929年,民国政府的“废止旧医案”,引发了中西医的第二次论争。
04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
国民政府开府南京后,除了蒋介石,汪精卫此时也很出风头,他到处演讲,宣传日本明治维新,以改革派领袖自居,多次提出废止中医主张。
1928年10月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通过了新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由主席、委员和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等五院组成。
按“五院制”划分,卫生部隶属于行政院。首任卫生部长薛笃弼。
薛笃弼(1890—1973),早年受孙中山的影响,参加辛亥革命,后来投身西北军,深得冯玉祥的赏识。1927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卫生部、民政部、内政部部长。
薛笃弼不是医学出身,为冯玉祥派系之人,出于平衡各方利益考量,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将卫生部长职位安排给冯系。上任伊始,薛笃弼成立一个名为“中央卫生委员会”的政策咨询机构,为开展卫生行政出谋划策。首届委员会加上卫生部长共计十八名委员,全部均为西医出身(部长除外)。
1929年2月23日至25日,在汪精卫的授意下,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首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与会者除全部委员外,还包括褚民谊、颜福庆、伍连德等及当时的医界名流,还有各省市的卫生局长,各省立医院的院长,各省立医学院院长。参加会议120名人员中,没有一位中医人士。
在这次全国性卫生会议上,西医余云岫提出了“废止旧医案”。
05
说到国内反中医,有不少重量级的人物:严复、梁启超、鲁迅、陈独秀等。其实,真正称得上“反中医”、“废禁中医”第一人的,就是余云岫。
余云岫(1879~1954),字岩,号百之,谱名允绶,浙江镇海人。
年少时曾学习中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读于浔溪公学,1905年公费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物理学校,后来进入大阪医大习医。,是中国第一代受过西方文明洗礼的知识分子。1916年回国后,余云岫出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他和鲁迅是同门,都曾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
1917年,余云岫写成《灵素商兑》一书,全书约2.5万字,是一部全面批判和否定中医的奠基著作。
在书中,余云岫痛批中医,他认为“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中医学“是占星术和不科学的玄学”,“中医无明确之实验,无巩固之证据……不问真相是非合不合也……”总之,中医被余云岫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被诟为“杀人的祸首”。
余云岫主张要“坚决消灭中医”,“如不消灭中医,不但妨碍民族的繁息、民生的改良”,而且国际地位的“迁善”也无从谈起;“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
余云岫发表这些观点,一开始影响并不大,有人把他的观点视为故作惊人之语以引起大众注目。他后来之所以声名远扬,应归结于1929年的这一次全国性卫生会议。
会议共讨论四十九件议案,其中四项与传统中医有关。最主要的是余云岫等的中字第十四号提案:《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提案,并得到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褚民谊的大力支持。
提案表决时,这一提案除了“一个‘医学外行’次长和一两个参事抱怀疑态度外,其余是满场一致通过”。
此外,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并规定了六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
一、施行旧医登记,给予执照方能营业,登记限期为一年。
二、限五年为期训练旧医,训练终结后,给以证书。无此项证书者停止营业。
三、自1929年为止,旧医满五十岁以上、在国内营业二十年以上者,得免受补充教育,给特种营业执照,但不准诊治法定传染病及发给死亡诊断书等。此项特种营业执照有效期为十五年,期满即不能使用。
四、禁止登报介绍旧医。
五、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
六、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旧医”即指中医。这就是著名的“废止中医案”。
06
1929年2月26日,上海《新闻报》首先刊登此消息。舆论界加以抨击,认为中医不可废止,如果实行也行不通。
因为这提案中有一项检查报纸杂志,当时的医学报刊并不多,主要就是陈存仁所主编的《康健报》,所以,引起了陈存仁的注意。
这个议案对于老中医还开了个口子,允许他们执业。这样一来,领导中医界的抗争,就落到了后起之秀陈存仁等人身上。在陈存仁看来,老中医对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很大,一定要借助他们的声望与地位作为号召;做实际工作,要靠年轻一代上前线。
陈存仁先联系了老同学张赞臣(赞臣父张伯熙,常州老名医),陈存仁提议召集全国中医代表到上海来举行大规模抗争会。因为陈存仁办的《康健报》,全国都有中医订户,都有地址,陈存仁就决定在各省市县挑出二人,将抗争通电交给他们,让他们转呈当地中医公会。
3月17日,全国15个省市132个团体262位代表云集上海总商会大礼堂,这一天,全上海三千中医停诊,九百家药店停业,召开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代表大会。
会议通过三项决议:定3月17为国医节;成立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总会;组织赴京请愿团。
最后推出赴南京请愿团五个代表:谢利恒、隋翰英、张梅庵、蒋文芳、陈存仁。
大会闭幕的当天晚上,五人请愿团连夜乘沪宁路火车进京。在南京期间,请愿团向行政院、卫生部、工商部递交请愿书,并得到蒋介石、林森、谭延闿、于右任、叶楚伧、戴季陶、李石曾、薛笃弼等国民党要人的分别接见。
由于全国中医界和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国民政府最终宣布取消“废止旧医案”。谢利恒、陈存仁还被薛笃弼聘为卫生部顾问。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