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剧中中医知识大盘点,献给喜欢中药、养生的朋友

文 / 大医本草堂
2019-03-10 11:26

2月21日,《老中医》在央视正式开播,就好评如潮:

好评如潮

这可真是良心之作!大剧,老戏骨,精湛的演技,饱满的人物素颜,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中医氛围,值得期待,反复观看。

真是一部好剧,实力演员。

多拍拍中医方面的,弘扬。

严谨不失幽默,庄重又活泼,喜欢这样的年代戏。”

“唯一一部不用倍速看的剧,大赞!”

“这才是片子,这才是演员!”

“两集看得真不过瘾,先攒着,到时一次看个够。”

通过如此多的好评,可见此剧深受观众的喜爱,从侧面反映出中医药文化深受大众的重视。

不少明星也纷纷力挺此剧,评论如下:

究竟什么是“十八反”“十九畏”

中药是中医辨治病证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药物相配伍而治疗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强疗效,如果配伍不当或禁忌,不仅会降低药效,还会产生毒副作用,所以中医治病非常重视药物的合理配伍。

中药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

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谓之“相反”

两种药物同用,药物之间能产生互相抑制作用,就谓之“相畏”。

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不尽相同。直至金元时期,才正式将相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并编成歌诀流传。“十八反”歌诀最早见于金代医家张从正所著的《儒门事亲》中,元代医家李东垣所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也载有这首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即: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而“十九畏”歌诀,则首见于明代永乐太医刘纯所撰的《医经小学》:

硫黄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 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 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喜能调冷气 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 炮监炙煿莫相依

即:硫磺畏朴硝(芒硝、元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附子)畏犀角(广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达成共识后,历代大多中医遣方用药基本上准此而不越雷池一步。

但是

相反相畏药在临床上是否就绝对不能合用?

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历代不少医家,对相反相畏药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正视病证复杂多变的现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打破禁律,认为“十八反”和“十九畏”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并据证联用相反相畏药辨治疑难重症,屡获奇效。

朱良春

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病证从来都是有是证则用是药,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类成说的约束。

其从医六十年来,以海藻与甘草同用治疗颈淋巴结核,单纯性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肿瘤;以人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海藻、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胸水,渗出性胸膜炎等,皆获佳效,且未见任何毒副作用,堪称善用相反相畏药的高手。

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不能不遵,又不可拘泥,应当有是证用是药,关键在于对证(症)。实际上,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与辨证不准,治疗不对证(症)有关。再则,也与盲目使用剂量过大,服用时间过久,或炮制不当有一定关系。

真正的中医

《老中医》情节很饱满,不仅传扬了中医文化,激励了中医人,还反映了当下很多问题,引发了我们对中医的思索。

剧情刚开始,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孟河名医翁泉海,就摊上了人命官司。一场官司,让我们看尽了现实的丑恶,看到了患者的两面性,也体会了大医和庸医的天壤之别。

小编记得在第一集的时候,秦夫人自己煎药搞错了去,让秦老爷子同时喝下两个人开的两副药,是用药相克导致秦仲山死亡。

而且之前,翁泉海说明了秦老爷的病情,还说已经无法医治,还交代用了自己的方子不能在以其他方子同时服用的,结果秦家人同时服用了,才导致死亡的。但是秦老爷去世后,患者的家属完全把责任推脱在了医者的身上。

比如死去患者秦仲山太太的一段描述很是讽刺,“他们一个个的,张嘴华佗在世,闭嘴扁鹊重生,都觉得自己是什么药王啊,医圣啊,什么熟读本草,倒背伤寒,表面上个个啊满肚子都是学问,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可是只要一伸手,那草包肚子就都露出来了。我觉得他们都是些骗人的家伙。”并且还重申了多遍“废物”。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患者的两面性,如果患者完全康复,则是华佗在世,若即便不是医者的原因,而出现了问题,则是废物,骗人的家伙。所以,中医一直处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

反过来说,疗效好,医德高尚,治病率高的才称为真正的中医,而那些打着中医的旗号,坑蒙拐骗的则是假中医。

但是如果真中医遇上了这样的患者家属,那也是很悲催的一件事情了!

如网友所言,正是被这些骗子,毁了中医的清誉。

剧中,翁泉海虽然最后无罪释放了,但是因为这场官司,其他患者定是不敢轻易找他看病了。谁愿意把生命随随便便交给这样的医生呢?

这一段对话很是扎心:

“您不就是前几天把病人给治死的那个大夫吗?”

“不不不,这个话不能这么说。那个官司已经了了,不是我的责任。

“谁知道你那官司,到底怎么回事。”

总之,这场蒙冤受屈的官司给初来上海,想要站稳脚跟的翁泉海带来了无尽困难。但也因为跨越了这样的坎坷,才将他磨砺成了一代大医,中医在他身上也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给民间中医一片天

《老中医》中也涉及到了民间医生,比如陈月末饰演的小铃医高小朴。只是现在的他还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而且有些不走正道,后期他将拜翁泉海为师终成大器。

资料显示,铃医古已有之,宋元时盛行,亦称“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是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

他们有的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有的肩背药箱,手摇铜铃、串铃或弹拍竹鼓;有的铃医还慢步呼喊治病用药,介绍药物用法及疗效。他们奔走乡间,栖宿寺庙,医治民众疴疾,求取薄利,深受群众信赖。

毕竟,从古至今,作为平民的老百姓总是远远多于皇亲贵族,他们没有经济条件去坐堂医那儿配好药,而同样出身民间的铃医正是迎合了这一需求,因此,铃医总是广受乡民的欢迎。

从本质上讲,扁鹊、华佗、孙思邈等名医,都是典型的铃医。作为我国医学史上重要的一页,他们对百姓的健康,对中医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

可是直到今天,民间中医还得不到完全承认,包括同行。《老中医》里也同样如此。

赵闽堂和吴雪初在讨论翁泉海时,赵闽堂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还说他是乡下人,是唬人骗钱的铃医。要知道翁泉海虽然在上海还没有什么名气,但也算孟河名医,可见成见之深。

“给民间中医一片天”呼吁已久。虽然中医专长考核的出台,民间中医本以为迎来了希望,却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还未迈开一步。报名难,让人心寒不已;过低的考核通过率也让人心有不甘。

最近“考生摆擂PK考官”的广东中医风波就是矛盾重重的结果。不管此种行为是无望的宣泄,还是讽刺的长矛,都不得不让人警醒。

针对中医专长考核,这一本该是民间中医的福音,为挖掘中医而来,千万别变了味,最后引发不必要的事端。

不管是民间中医还是学院派中医,还是西医,在老百姓眼里,他们都是医,在疾病面前,他们的区分是次要的,谁能治好病,谁就是好医,这才是关键。

中医用药之精妙,往往就是一两味药

接下来的剧情围绕死胎这个问题开展,翁泉海可以说是险胜赵闵堂,成功挽回了自己孟河医派的声望,也成功在上海的中医学界站住了脚跟,基本把一开始的人命官司那一局搬回来了。

但是这个医案真的算是比较经典可以用来教学的医案,不如我在这里跟大家聊一聊。

赵闵堂用的古开骨散,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怀胎说》。

原文如下:

最关紧要是难产,古人原有开骨散,服之有效者,有不效者,其方总论活血开骨,不重用力劳乏。余每用开骨散,重加黄芪,不过一时胎即下。至胎衣不下,古人原有没竭散,始而用之,有效有不效,继而加倍用之,胎衣立下。药味要紧。分两更要紧。

古开骨散治难产。

当归(一两) 川芎(五钱) 龟板(八钱) 血余(一团,烧灰) 加生黄芪(四两)。水煎服。

这个用法符合赵闵堂的人物设定,中西结合,在电视剧背景下,中西医结合的大家张锡纯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没有出世,所以赵闵堂以《医林改错》为指导书籍,符合人物形象。

古开骨散,用当归活血补血,黄芪补气行气,川芎活血,龟板补血,血余炭止血且散淤,整体方子补气活血,针对患者气血亏虚且有明显淤血阻滞胞宫,用此方确实可以,也确实是针对难产用的,但是为什么赵闵堂开了没效果?

原因就在,黄芪,川芎这两味主药的药性趋势都是向上向表走,死胎应该往下面弄,才能排出体外,这几味药往上走,往下的力量不够,加上患者平卧,没有了重力牵引,所以药喝下去以后,淤血开了,气血足了,但是没办法把死胎带下来。

所以后面翁泉海加了川牛膝,牛膝是向下走的活血补血药,所以有了这点儿向下的力,死胎就顺利产出。所以说中医用药之精妙,往往就是一两味药。

中医人的春天到了!!!

虽然说中医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以及它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不是一部电视剧就可以改变的,但星火燎原,中医向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愿,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尽的力,无论大小,都是善莫大焉。中医药事业复兴指日可待!

——《老中医》

往期精选

大脑最爱的食物,核桃只排第4名,第1名谁都想不到!

这7种被吹上天却没用的保健品,一年卖出4000亿!中老年人别再被骗了

饿是一种养生方法

END

以上方法

坚持使用

效果才显著哦

建议转发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