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黏痰、胸闷,胃寒闹的!医生没空说,我来告诉你
(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旧:《古方今用》、《中医临床诊断全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前几天,本订阅号刊发了《总咳嗽?肝火旺!医生没时间这么详细地告诉你》这篇小小文说,向读者展示了肝火旺引发咳嗽的证治机理。这令不少关注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受到启发。
今天这篇文说,我们继续谈咳嗽。但是其病因,可不关乎肝了,而是关乎我们的脾胃。
一句话,有些时候的咳嗽,和脾胃虚寒有关系。
那么,脾胃虚寒和咳嗽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们的老祖宗们很早就发现并阐释了此类问题。你看《千金要方》里面就说了:“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谓之脾咳”。还有《素问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也说了:“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医学入门》也讲得清楚:“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这些论述都在表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咳嗽这件事和脾胃之间是有关系的。
具体来说,如果脾胃虚寒,则健运失常,水湿运化不及时,于是化为痰湿浊气。痰浊上渍于肺,使得肺宣散水津之功减退,肺络因此而瘀阻,肺气因此而致壅遏,这就产生了咳嗽。这样的咳嗽,患者多伴有胸闷的感觉,咳出来的痰白而黏(痰湿所致),舌淡苔白,有的时候舌苔白腻。由于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乏源,所以患者往往四肢乏力,发凉,体倦纳呆,腹部喜温喜按,大便也有些不规律。在发病的因由上,患者往往有受寒着凉的经历。
看官,上面的这番光景,您是不是也觉得眼熟呢?没错,像这种因为脾胃虚寒而导致咳嗽的人很多。用一般的止咳平喘药,甚至抗生素,治疗效果也不十分明显。更重要的是,受现代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影响,脾胃虚寒而导致痰湿内积的人太多了。很多“咳嗽,而且胃不好”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就可能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这样一重病因病机,是值得好好解读一番的。
那么,这种状态一旦出现了,我们该如何调治呢?
看官须知,本订阅号绝非网络行医的“大仙”。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前人的治疗经验,原原本本地说给看官,让看官从中受到启迪。所以下面这张治疗的方案,就权作抛砖引玉,供列位看官借鉴和批评了。组方如下——
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细辛5克,五味子10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服,一次服用。儿童剂量减半。十天为一个疗程。临证常有加减,应用期间不能用寒凉和腥臊食物,停用抗生素和止咳药。
此方,我们为您择选自2004年的《福建中医药》。根据报道,此法治疗慢性咳嗽86例,总有效率为87.2%。
这里面,其实用到一张古方。这就是党参、白术、干姜和甘草的配伍。这四味药,组成了《伤寒论》里面的理中丸。原方是人参、干姜、炙甘草和白术。这古方,为仲景先师体会天下疾苦所拟制,主要功用就是温中驱寒,益气健脾,专门用于改善脾胃虚寒的症状。其中,君药是干姜。干姜辛热化痰,可以温中散寒,振脾胃之阳。人参为臣,健脾益气。白术苦温燥湿,可以进一步健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兼具和中之能。四味药配合,让脾气复运,胃中虚寒得以清散。脾为生痰之源。如今脾胃之阳得复,痰湿自除,则胸中上渍之痰邪,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此基础上,用细辛温肺化饮,驱散寒痰,用杏仁祛痰止咳,平喘,用五味子收敛肺气,用前胡降气化痰,用紫菀润肺下气,消痰止咳。再用百部来润肺下气止咳,全方大功告成,标本兼治。
当然,方剂的介绍,我们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对于这前人的经验,验方,我们应该带着借鉴和辨别的目光来看待。在应用的时候,务必请中医师辩证指导。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脾胃虚寒,作为一种症候,可以引发多种问题,其中呼吸系统的问题,是比较突出和常见的。久咳、痰黏而白、胸闷之人,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脾胃。如果从脾胃下手调养治疗,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