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五与行)的阐释
什么是五行?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你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在百姓的心目中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但是这样理解是不确切的,我们不能拿一种养生产品就代替传统养生文化,同理,金木水火土也代表不了五行。
一、五行与“金、木、水、火、土”
古往今来,对五行说起源的阐释众说纷纭。五行实际是先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物质世界构成的一种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人类在求生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无非是金、木、水、火、土这五大类物质。如果较之印度民族祖先的风、火、水、十四色观念而言,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们对世界物质分类的科学与精湛。
二、五行中五与行的理解
我们还是从词语构造来分析,五行——五与行组成。那么“五行”配五,为什么不配1234?为什么不配6789?有记载说人们当时以手指计数,认为五最大,后来,以5做基数,加1为6,加2为7,加3为8,加4为9,组成了河图。
如图:
诗赞曰:
灵光乍现智慧出
道法自然性本朴
初分洪蒙天心见
敢称天下第一书
还记得我们说“河图洛书是中国万种文化母本乃至人类万种文化的母本”。母是素、母是朴,是未经过雕琢的原木,是未经笔墨的白纸,因此母可化生一切。五行之间的关系,也来自于河洛。
这正如《灵枢·通天论》中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故五行配五,五,即是“楸机”,即是“炁”。
有诗赞:
生成延续识道原
演示造化母爱篇
万物生成皆有术
图解天书释厄传
“五行”中的“行”指什么呢?行,动词,通、变、运、化之意。
那么五行的五可对应自然之中的哪五种物质呢?五可示意为五物、五昧、五向、五音、五脏……五物:金木水火土;五味:酸甜苦辣咸;五向:东南西北中;五音:宫商角徵羽;五脏:心肝脾肺肾;……
所以五行是指五种物质的运化、通变,万物在此五种物质的通变运化基础上得以生成、延续。
那么为什么是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代表五行中的五,而不用别的五种物质表示呢?
记载:《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认为,人类在求生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无非是金、木、水、火、土这五大类物质。日常生活,人们最需要的是水和火,而农耕用的工具是木和金,至于土乃是人们栖息之所,万物生长之本。总之,不论受何启发,五行的提出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正如道教讲的: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东西,最素朴、纯粹。
如图: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二气组成,五行相生相克,相互资生、相互制的,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以一天来看,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阳气渐渐衰退,而阴气渐渐升起、经(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以一年来看,从春天开始阳气初升(少阳),经夏天(太阳)到秋天(少阴),最后到冬天(太阴),也是经过(少阳—太阳一少阴一太阴)这样的过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春天木旺,夏天火旺,秋天金旺,冬天水旺,所以“木主春气”、“火主夏气”、“金主秋气”、“水主冬气”,土则统主四时。董仲舒认为:“土”是五行之主,五行莫贵于土。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
1五行的相生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为相生的关系。
2五行的相克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为相克的关系。
3五行的制化关系
我们一般认为相生为吉,多多益善,其实不然。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烈;木赖水生,水多小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四、五行与人体
举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思宝玉过度,心火伤肺金,得了肺病。肺金伤了肝木,火气特别大。肝木伤牌土,她的胃口不好。脾土伤肾水,容易疲劳。肾水又伤心火,加重病情。所以五脏六腑中,此脏伤之,彼脏损之。
又如五味,苦的去火,辣的祛寒,甜的生血,涩的收敛,酸的解毒。五味顺则相生,逆则相脞。顺可长寿,逆则可致五脏之疾。
另外: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
1肝开窍于目
《素问》指出:肝受血而能视。由于肝与目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常常可以从眼目中反映出来,肝血不足则视物昏花,或夜盲;肝阴亏耗,则双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可见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可见目眩;肝风内动,可见目睛斜视和目睛上吊;肝脾湿热,可出现巩膜黄染等。
2肾开窍于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肾在窍于耳,《灵枢·脉度》篇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为肾之官,肾精足则听觉灵敏,肾精虚亏,则两耳失聪。所以从一个人的听觉可以判断出这个人肾气的盛衰。
3肺开窍于鼻
《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所以说“开窍于鼻”。鼻要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必须依赖肺气和调,呼吸畅利。如外感风寒袭肺,则鼻寒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邪热壅肺,往往有气喘鼻煽。可见肺与鼻窍是息息相关的。
4心开窍于舌
《索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论述“心”的时候提到:“在色为赤……在窍为舌。”古人还提到“舌为心苗”。茁,有略微显露的意思,即心的病证,从舌象上可以有所显露(如心经有热,舌尖发红……)。
5脾开窍于口
《灵枢·脉度》篇中说道:“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也。”脾的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食欲旺盛;反之,脾虚气弱,则口中乏味,食欲减退,甚则不思谷味。若脾经湿热交蒸,则口舌生疮或口甜口黏。
五、通、变、运、化与人体健康
《黄帝内经》中有“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论述,认为人体各部脏腑机能的健康实则依附于人体气血运行的通畅(无滞碍)。
图示中的“5”可视为是人体生命所需的五种物质(磁波场电气/金木水火土),即“炁”。以“5”为出发点行至周身各处,又归于“5”。所以我们5是人体的枢机,在脏腑中可对应为“心脏”。
人体在炁的作用下,不断地实现运化,不断地完成新陈
代谢功能,进而延续自身生命。传统中医认为“血以气为头,血随气而走,气以筋为轨,筋得气而柔”。我们都知道传统中医理论有“气滞血瘀”的说法,认为气不足,血不行,导致身体各部机能供血不足,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气的损耗大,元气不足,气虚血滞,这就是人体的“不通”,人体气血不通有很多症状表现。唐代药王·孙思邈祖师,就曾论述过气血不通的各种表现症状,孙思邈认为:“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瘸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蝎就会精神衰竭。”
那么怎么样能够让人体各部机能正常运行,不受阻碍呢?还是要靠以“炁”的推动、激发、温煦、调养等作用,即练炁。人体气血足,身体各部机能受到气血濡养,就像吃饱了饭的人一样有体力工作,脏腑得到气血濡养后,才能更好地完成自身职责,实现心肝脾肺肾的自行和谐,完成“通”后的运变、合化程序,进而实现人体的健康态。
另外,人体筋腱(横膈膜、胸膜腔、横膈膜、心包膜)在气的濡养作用下,能够实现“筋长一寸、寿延十年”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