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四逆散 名医大家刘弼臣经方精彩应用医案分享
(一)阳郁发热四逆散
组成:炙甘草6g 枳实6g 柴胡6g 芍药9g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发热是一种儿科常见的症状,治疗时当辨表里虚实,但也不可忽视阴阳辨证,尤其要注意阳郁发热。刘老认为必须掌握阳郁发热的辨证关键,一为证经多日,身虽发热,病机不全在表,二为身热肢厥,其厥逆程度不比热深厥深那般严重,三为身热虽高不比里热那样亢炽。所以,治疗时因阳邪内郁,解表不甚合适,清里不甚相宜,唯有采取和解,较为恰当,故选用四逆散加味,往往效如桴鼓。
【病案举例】
齐某,男,3岁。证经四日,身热或高或低,手足时厥时温,热型起伏不定,最高体温39.6℃,汗出热势稍衰为38℃,热盛时肢厥明显,胸腹膨热,微咳不畅,小溲黄少,大便每日一行,口渴欲饮,苔色薄白,脉象弦数。刘老分析病机为外邪入侵,卫气失达,内挟食滞,壅遏不宜,阴阳共济失调,热闭于内,阳气怫郁,不得外泄所致,治当泄热和阴,通阳达邪主之,宗四逆散加味。
处方:柴胡3g 枳实5g 赤芍6g 生甘草3g 薄荷3g(后下) 葱头3个 黑山栀3g 黄芩3g 橘皮3g 飞滑石10g(包煎) 焦三仙各12g 生姜2片
另:至圣保元丹4粒,早晚各1粒。
二诊 药后身热已解,诸状大减,精神活泼,肢足转温,肚腹仍感膨满,便次较多,脉无数象;舌苔白腻;此为肺胃蕴热未清,中焦磨谷无权,拟以健脾和胃,兼清肺热,以作善后。
处方:太子参5g 茯苓6g 炒白术6g 炙甘草3g 炒半夏5g 广木香3g 砂仁2g(打)
黄芩5g 神曲10g 炒谷麦芽各10g
(二)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侵袭之后,正气虚弱,邪毒往往不能廓清,留伏于里,一旦受凉或疲劳后,新感易受,留邪内发,或虽无新感,旧病复燃,诸证又起。
【病案举例】
郝某,女,5岁。家长诉患儿极易感冒,基本每月1次上感, 严重时发展为支气管炎。炎热夏季时亦不能进补凉品,食则呕吐,平素纳差,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弦细。刘老分析患儿为阳虚、 脾虚体质,正如以上所述,为正虚邪伏、遇感则发,目前无新感之时,当缓则治其本,治以温阳健脾,透邪解郁。
处方:柴胡6g 枳壳5g 白芍5g 炙甘草3g 黄芪10g 桂枝5g 吴茱萸3g
党参10g 茯苓10g 白术10g 大枣5枚
5剂而愈。
(三) 多发性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一秽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组肌肉不自主地抽动,包括运动性抽动及发声性抽动,中医多认为属“肝风”范畴,刘老认为乃外风引动内风,内外邪相合,风痰流窜经络所致,提出“从肺入手,肺肝同治”的治疗思路。临床上多采用清肺宣窍、化痰通络、平肝熄风的方法,临证中有部分患儿会出现性格急躁易怒,甚则面红,目赤,眠差,多为肝经郁而生热,所以治疗尚需平肝解郁清热。
【病案举例】
姜某,男,17岁,2006年1 1月初诊。患儿确诊“多发性抽动症”已2年,服西药控制症状不明显,现在症见:鼻子、咽部出声,四肢不自主抽动,说话声音大,性格急躁,眠差,喜冷饮,舌红苔微黄,脉弦。治以平肝解热,熄风止痉。
处方: 柴胡10g 枳壳10g 大白芍10g 炙甘草5g 木瓜10g 半夏5g 伸筋草15g 黄连2g
蝉衣5g 僵蚕5g 青果10g 浮小麦15g 钩藤10g 全蝎3g 焦三仙各10g 香稻芽10g
14剂,水煎服,日l剂。
【按】本症用四逆散治疗,取其疏肝解热、柔肝止痉之意。方中柴胡,《本草正义》日:“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其性凉,故解……肌表潮热,肝胆火炎……;其性散,故主……肝经郁证。”枳壳伍半夏行气化痰,芍药、甘草伍钩藤、全蝎、僵蚕、木瓜、伸筋草等平肝、熄风、柔筋并用,达到制动止痉的作用。
(四)小儿腹痛腹痛病因有感受外邪、胃肠结热,饮食积滞、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等,临床中脾虚肝旺者亦不少见,其总的病机为气机郁阻不通,经脉滞涩不畅。现代社会中,家长对孩子宠爱、溺爱有加,或学习压力大,均会造成肝失疏泄。肝与脾的关系颇为密切,肝木克制脾土,肝郁则克脾太过,或因喂养失当,造成脾虚,“土虚木亢”,总之,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病案举例】
周某,男,8岁,2007年5月就诊。主诉近1月来腹痛时作,每次约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可自行缓解,伴纳食不香,性情急躁,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弦。治以疏肝理脾,缓急止痛。
处方: 陈皮5g 半夏5g 柴胡10g 枳壳10g 大白芍10g 甘草3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7剂,水煎服,日l剂。
【按】此证为脾虚肝旺,用柴胡、枳壳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且芍药味酸能刺激胃酸的分泌,亦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同时加用川楝、元胡增强了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舒肝理脾、缓急止痛的作用。
方便查找,欢迎收藏!往期内容汇总回顾↓↓:敬请收藏!育儿内容汇总目录:点击直达往期图文内链 方便查找
各大应用商店搜索下载“中医智库”App,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名家医案、养生食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