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渡过炎炎苦夏 夏季养生关键在于“清”

文 / 傅茂恒
2017-07-01 16:01

内虚之人容易出现苦夏,表现为胃口下降,不思饮食,并伴有低热(37℃--37.4℃),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体重减轻。烦躁、乏力、头晕、胸闷,中医讲这是“暑伤气”,民间则说是“苦夏”。

入夏之后,天气逐渐变热。因此需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夏天天气炎热,昼长夜短,晚间睡眠不足,人体经过一个上午的劳动和工作,体力和精力消耗较大,尽可能地让肌体和精神获得充分的放松。此时节还要节欲守神,应保持淡薄宁静的心境,静养勿躁。

对于平时经常出现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语声低懒微言、胸闷气短、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的人群,主要的原因在于“气虚,阳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

如何渡过炎炎苦夏 夏季养生关键在于“清”

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元气不足会造成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在夏季外热而内寒的背景之下原来体质虚弱的人由于内在的中气虚弱,加上在夏季外部气候气温高、湿度大,身体的阳气外移于肌肤体表,更加加重了内在的阳气虚弱的程度。

阳气的功能特性在于密节封藏,体虚之人封藏能力不足,自我调节能力差,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发生了功能障碍,产热和散热功能也就趋于紊乱,于是就引起了功能性低热。加上夏季气候炎热,大量出汗,汗液带走了很多水分和盐分,使身体的电解质失去平衡,所以就出现浑身酸懒无力等症状。反映在胃肠上,人们就会感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或二者交替,继而出现全身倦怠无力、心悸、出汗、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症状。

如何渡过炎炎苦夏 夏季养生关键在于“清”

适当的补益中气是克服“苦夏”的好办法。

由于夏季的气候湿热,不宜进行大补。比如在夏季吃“涮羊肉“、喝人参、枸杞、当归、阿胶、大枣等等食物、药物这些”大补“的物品容易影响本来就虚弱不足的脾胃的运化机能,造成腹部胀满,食欲下降,排便不畅,甚至郁热内积更加损伤脏腑机能。

因此在夏季适合进行清补,小补为宜,

药物上可以使用“参苓白术散”。

食补宜使用莲子、山药、小米,稍加绿豆、薏米一起煲粥喝,就是一剂“清暑益气汤”了。

如何渡过炎炎苦夏 夏季养生关键在于“清”

静心也是补益中气。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汗为心液”,“过汗”伤阳。注意养阳,不宜过量运动出汗,避免大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