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看肝硬化,实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中医如何诊辩肝硬化?肝硬化如何通过中医进行诊断?很多朋友很重视肝硬化的检查问题,除了借助西医的设备检查等,中医诊断肝硬化也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
肝硬化在临床上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及肝功能失代偿期,此两期分别属于中医“积聚”、“臌胀”的范畴。虽然分别属于中医不同病名,但依据病机,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在1993年召开的第五届学术交流会上制定的中医辨证标准,将其合而论之。
一、诊断要点
1.望诊:或目黄、身黄;或面热而红、或并蟹爪纹理、手掌鱼际部赤红;或面色萎黄、或面色晦暗;或尿黄;或面目虚浮、跗肿;或体瘦神萎、口干唇燥;或鼻衄、齿衄、皮下出血;或呕血、黑便;或腹大如鼓,青筋暴露;舌质红或暗淡或暗紫,苔薄白,或薄黄,或黄腻,或白腻,或少苔。
2.闻诊:或嗳气不舒;或言语无力;或口中异臭。
3.问诊:或胁肋胀痛,胸腹痞满,或口干苦、食少纳呆,或恶心,或神疲乏力,或五心烦热,少寐多梦。
4.切诊:或胁下触及痞块,或胁下触痛,脉弦细数或弦滑数
二、辨证分型
1.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窜痛,烦躁易怒,善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痛,腹胀,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辨证要点:胁肋胀痛或窜痛,烦躁易怒,善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痛,脉弦。
2.脾虚湿盛
临床表现: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恶心或呕吐,腹胀,自汗,气短乏力,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便溏或黏滞不畅,舌质淡,舌体胖或齿痕多,苔薄白或腻,脉沉细或细弱。
辨证要点:口淡不欲饮,气短乏力,便溏或黏滞不畅,舌质淡,舌体胖或齿痕,苔薄白或腻。
3.湿热内蕴
临床表现:皮目黄染,黄色鲜明,脘闷纳呆,腹胀,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辨证要点:皮目黄染,黄色鲜明,舌苔黄腻。
中医治疗肝硬化强调扶助患者正气调理脾胃、健脾益气,祛湿热。肝硬化病人病血络淤阻,故多运用扶脾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抗肝硬化。中药小配方:中药金线葛+枸杞子,餐后开水冲泡当茶饮用,对保肝护肝恢复肝脏功能,效果显著。从治疗上讲,中医治疗肝硬化等肝病突出整体观念,提倡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既要考虑患者病情反复波动,湿热邪气未尽的因素,也要顾及患者病久体虚肝肾不足的一面,更要抓住久病肝血淤阻的症结所在。医生应注重从整体出发,因病人而宜,对证组方,突出个性化治疗。研究表明,用中医药治疗既可以达到抗肝硬化作用,又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实现治病求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