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泰斗成功治疗痛风案例

文 / 辣木茶
2017-10-11 20:11

看中医泰斗成功治疗痛风案例

一、中医看痛风

对于痛风的治疗,目前都是以西药止痛降尿酸为主,中医因为没有标准的药方和数据,一直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甚至很多人排斥中医,其实这是对中医的误解。

在中医权威界,有不少案例,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两位中医界的名医,看看他们对痛风的看法和案例!

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明朝虞抟所著《医学正传·卷四》云:“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名之耳”。

本病病因复杂多样,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等原因造成体内水湿积聚,浊毒内蕴,流于关节,阻于筋脉;或过食肥甘酒醇,滋生湿热痰浊,流注关节筋骨,痰阻脉络;或过度劳累或风邪诱触,致使浊毒凝聚,气血瘀滞,运行不畅,以致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而形成痹证。

国医大师朱良春将其命名为“浊瘀痹”。若病情日久或反复发作,多有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亏虚的表现,若正虚邪实,痰瘀交阻,深入筋骨,病情加重,则见关节僵硬变形;若痰浊凝结局部,则有痛风石形成。

二、案例

1、陈以平

对尿酸性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脾症不能适化水湿,肾虚湿浊留滞关节而发为痛风,湿浊蕴结肾络继发为水肿、虚劳。

所以陈氏治疗尿酸性肾病多以治病必求其本为原则,治则当以培补脾肾为主。

所以此案例陈氏以培补脾肾,适化水湿为治疗原则。多以左归丸参芪地黄汤加减。同时陈氏认为尿酸性肾病是以肾间质损伤为主,活血化瘀非常重要

所以方中加用活血化瘀之药。同时利湿药又利于尿酸的排泄如土茯苓、虎杖、汉防己等,同时陈氏更注重控制高嘌呤类食物的摄入,平时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

因此经以上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控制。

病案举例:施某,男,50岁。

初诊日期:1987年11月15日。

患尿酸性肾病已6年余,每年冬天痛风性关节炎均会发作,近来查血肌酐120μmol/L,尿素氮9.0 mmol/L,血尿酸660μmol/L,血压160/110 mmHg,尿蛋白+等等,24 h尿蛋白定量1.2 g,血脂正常,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感疲乏,偶有腰酸腹胀,舌苔白腻,脉弦滑。证属脾肾亏虚,水湿适化无权,治宜培补脾肾,运化水湿。处方:黄芪60 g,苡米仁30 g,土茯苓30 g,苍术15 g,白术15 g,川朴9 g,石苇30 g,枸杞子20 g,当归12 g,仙茅15 g,益母草30 g,佛手9 g,砂仁3 g,莲子肉15 g,莱菔子9 g,车前子30 g。

二诊:药后水肿渐消,尿蛋白+,于上方去车前子、益母草、莱菔子,加黄精15 g,制大黄15 g,继续服3个月。

三诊:复查血肌酐89μmol/L,尿素氮7mmol/L,血尿酸320μmol/L,尿常规正常。上方续服用,同时配合小苏打每次1 g,每日3次,科素亚每次1片,别嘌呤醇每日0.1 g。患者一直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随访至今已13年,肾功能一直在正常范围,尿常规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0.5 g,血压正常。

点击进入查嘌呤小程序

2、时振声

关于本病的病因,时氏认为有内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饮食肥甘、七情、劳倦,外因则与感受风、寒、湿、热有关。在病机上可影响肺、肝、脾、肾各脏,既有皮毛经络的瘀滞,又可见脏腑虚损的诸症。

另外,在临床上有肝肾阴虚及脾肾气虚的不同两类,但日久阴虚及气,气虚及阴,临床上表现为气阴两虚偏气虚为多,甚或又转化为脾肾气虚者,而大多是一直呈现气阴两虚表现者。

这些程度上的差异影响到病机上辨证是很常见的,说明中医的病机随着病情的发展、用药的偏胜而在不断变化。因此,时氏认为临床上的分型虽然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但气阴两虚是痛风肾病的基本病机是不容置疑的。其病机演变为阴虚或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这样,认识到病情的演变和发展,既能知其常,又可达其变,从而掌握住治疗的主动权。时氏认为本病属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故临床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注重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时氏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稳定期与发作期。稳定期表现为正虚邪恋,以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及脾肾气虚为主;

发作期关节疼痛等症状明显加剧,或兼恶寒发热等表证,表现为邪实,以风湿热痹及风寒湿痹为主。

稳定期分三型:

①肝肾阴虚型:症见两目干涩,手足心热,口干喜饮,低热盗汗,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有尿血,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补肝肾,活血清利,方用归芍地黄汤加减。

②脾肾气虚型:症见全身乏力,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足跟疼痛,纳少腹胀,大便稀溏,小便不黄,舌润体大或淡胖而边有齿痕。治以健脾益肾,方用保元汤加味。

③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既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易感冒等气虚见症,又有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等阴虚表现,或有恶风、畏寒而手足心热、口干而不欲饮水、大便先干后稀等气虚、阴虚交错的症状。治宜益气养阴为法,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

发作期分二型:

①风湿热痹型:症见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关节红肿热痛,热重者痛如刀割虎啮,手不可近,口渴烦躁,小便黄赤或肌肤甲错,甚或解尿灼痛、尿少、尿闭,舌红、苔黄,脉数或细数。治宜清热祛风,通络利湿为法,方用宣痹汤合四妙散加减。

②风寒湿痹型:症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退,关节剧烈疼痛,伸屈不利,遇风冷疼痛加剧,得热则缓,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沉弦。治宜温阳散寒,除湿止痛为法,方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加减。

病案举例:周某,男,28岁。

1979年8月9日初诊,诉10年前右足趾不慎扭伤之后,两趾关节对称性肿痛。是年7月下旬发现右拇、食指有多个结节,且液化流淡黄色液体,查血尿酸952μmol/L,病理活检确诊为“痛风”。此后上肢、指关节、髋、膝、踝关节疼痛,每于天气变化痛甚,平素怯冷,面黄无华,曾服别嘌呤醇片因副作用而停用。

现:舌淡苔薄,脉细数。检查:体温37.5℃,血沉32 mm/1 h,尿化验;蛋白(+)。辨证为浊毒留滞关节,瘀痹不利,治宜活血化瘀、降泄浊毒,方用(经验方)化瘀降浊汤,处方:土茯苓45 g,玉米须、萆各20 g,当归、防己、桃仁、僵蚕各10 g,甘草5 g。服药60剂后,复查血尿酸713.8μmol/L,血沉12 mm/1 h,尿检正常。患者手足之结节、肿痛渐消,又服30剂,唯感关节稍痛,血尿酸降至356.9μ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