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治肝阴虚与肝阳虚之内外病因

文 / 仲易谈养生
2017-09-01 19:45

中医论治肝阴虚与肝阳虚之内外病因

概论

肝是五脏中重要脏器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早在《内经》里就已重点指出:主筋、主疏泄、藏血、藏魂;其华在爪,其志在怒;开窍于目;其色苍,其变动为握……“主筋”,即认识到人体大小筋络,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神经、韧带、血管壁都属肝所主;“主疏泄”,即疏泄血液及营养物,又排泄不利于机体之物质,既有条达气机使人性情舒畅、脾运正常的功能,又有调经和血使血液运行畅通、月事以时下的作用;“藏血”,指肝是储藏血液的脏器,人卧则血归于肝,起则疏泄功能与气血流布均增强。“藏魂”,魂是人体精气神的外在表现,俗说“失魂落魄”即指人体精、气、神毁坏不堪的表现;“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爪甲之荣枯,可以推测肝之正常与否及病之程度;“其志在怒”,怒是情志方面的一种表现,属肝所主,人之怒,多为肝气实,“大怒则伤肝”;“开窍于目”,肝在体表之窍为“目”,肝的许多疾病可表现在目;“其色苍”,肝本体之色为“苍”,即淡于青,黯于红。所有这些,是中医学对肝的主要认识。肝与胆相为表里,胆附于肝,经脉贯通,在生理方面相互作用,在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中医论治肝阴虚与肝阳虚之内外病因

肝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从以上这些内容来看,古人对肝的认识,就宏观方面讲,远远超过今日解剖学的肝的功能。古人所指的可谓广义之肝,也包括实质性的肝,即现代解剖学所指之“肝”;相对来说解剖学之肝可称为狭义的肝,专指肝的实体而言。而这些内容都是经过历代医家实践证实符合客观实际的。

肝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两类。外因主要为六淫之邪及情志影响,内因则有脏腑之间病变的相互影响及气血阴阳之偏胜偏虚。

(一)外因

1. 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肝属木,“树欲静而风不止”,是指木与风之静动而言。自然界风吹则树木枝叶摇晃;在人体,筋脉拘挛、抽搐等种种肝风内动症情,有如自然界动荡莫测之风。“风中痰升人眩仆”,是指外在因素之风,中于人体而为病,可以诱发突然眩仆、筋脉拘挛、半身不遂,甚则舌强语謇,或但臂不遂而为痹,出现关节不利、屈伸不利。

中医论治肝阴虚与肝阳虚之内外病因

2. 寒,寒邪直中厥阴,可以出现四肢厥冷,脉细欲绝;寒客肝木少腹痛胀,阴茎阴囊均上缩。《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篇》:“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也。

3. ”暑,暑热伤肝,可以出现头目昏眩,喘闷多怒,耳痛,腹胀,寐中惊怖,胁痛,呕吐,脉多弦劲,舌苔薄。

4. 湿,湿邪伤肝,可以出现面色青黯,两胁胀痛,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为经行淋漓,崩漏不止,脉多濡缓无力,舌苔薄腻。

5. 湿热,湿热互搏伤肝,疏泄失常,热上攻而目赤多,尿黄;湿热熏蒸可以出现皮肤面目发黄而为黄疸。

6. 情志,情志不悦则易怒,大怒则易伤肝,可以导致血上溢而为吐血、衄血;情志抑郁,有不得隐曲,女子常导致不来月经。

中医论治肝阴虚与肝阳虚之内外病因

(二)内因

1.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金匮要略》)指出:肝病可以影响及脾,而脾亦病。...…肾移寒于肝,痛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痛肿筋挛,肝移寒子心,狂膈中……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可能致死,非必死也)”(《素问·气厥论》)则说明脏腑之间病变的相互影响及表现于临床的症状、证候。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是广泛存在的,并不限于上述内容。

2.气血、阴阳之偏虚

(1)肝气虚:气为人体之动力,精、气、神三者正常,是人体健康之表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有气之动力和血之运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止则血不行。肝气,既是肝的精气,又是疾病的名称。肝气为病特别与精神因素有关,主要是易怒,大怒而致伤肝,使气上逆则头痛目胀,神不静宁,夜难入寐,阳络伤则血上溢而为吐血、衄血;肝木横逆,胸胁满胀,甚则作痛,或“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亦有悒悒不乐,气机郁结,而致伤肝,出现嗳噫频频,胁胀而痛。如伴阳虚则常致形寒怯冷、面色黯、目下青、胆怯易惊。脉细无力或细弦,舌苔薄淡。如伴阴虚则常兼见心烦、口干、阵发性头昏、面热,脉细弦劲,苔薄、质偏红。“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死不治。”即为精神因素内向之典型病例。

中医论治肝阴虚与肝阳虚之内外病因

(2)肝血虚:肝为藏血之脏,肝血虚常导致疏泄功能失常,可以出现视物模糊、目不明,筋惕肉瞤,惊悸,胆怯,寐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甚则肌肤甲错,可以出现肝不藏血以致崩漏不止。

(3)肝阴虚:肝阴虚可以是肾阴虚所导致,所谓“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可以是肝脏本身阴虚;可以是土敦阜(脾土燥)而导致木失茂荣,脾土燥热的反应,这与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类似;也可以是木火刑金即肝阳犯肺;还可以是木克土即肝阳犯脾。水不涵木肝阳偏旺之肝阴虚与肝脏本身阴虚临床症状有不尽相同之处。前者具有肾阴虚与肝阴虚两者临床表现,如遗精、耳鸣、头昏、目眩,甚则眩晕或不同程度之身面阵发性烘热,脉多细弦尺弱。单纯性肝阴虚之临床表现不一定见到肾阴虚症状;如果是脾土燥热而导致者,则具有运化功能不良,食少,腹胀,大便秘结,亦可见头昏乏力,身面烘热或眩晕,胁痛,口苦干,脉弦细,舌红少苔,成为“肝脾阴虚”之证。此种病证在“肝炎”病的临床表现中常可见到。如果是肝阳犯肺,则除具有肝阴虚临床表现外,复见呛咳,或夜半频咳,无痰、少痰或痰中带血,或阳气隆盛之时其咳加剧。脉多弦细有力,舌质偏红,苔薄微黄。如果是木克土,则临床表现既具肝阳旺诸症又见脾气虚食少运迟,腹胀,大便溏薄或一日数次,脉多细弦缓,舌苔薄。

中医论治肝阴虚与肝阳虚之内外病因

(4)肝阳虚:五脏皆有气血阴阳及其偏盛、偏虚。肝之阳虚一证古之论述不多,至今亦不为人们所重视。肝主疏泄、主情志、主谋虑与胆相表里。肝阳虚,阳虚则寒;阳虚则气亦有不同程度之不足。肝阳虚有畏冷、气短、胆怯、易惊、优柔寡断、善恐、情志不舒、惶惶不安如人将捕之。肝阳虚可以是肝之本脏阳虚;可以是脾阳虚、肾阳虚或脾肾阳虚所导致,成为脾肾阳虚之合病,肝脾阳虚之合病,肝肾阳虚之合病以及肝脾肾阳虚之合病等。

中医论治肝阴虚与肝阳虚之内外病因

中医论治肝阴虚与肝阳虚之内外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