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年中药老字号,听外国友人说中药
中国日报网4月27日贵阳电(记者 徐子茗 曹静)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贵州的一句民谚,道出了当地中药材的丰富程度。据2019年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组委会发布的数据,贵州已查明的中药材超过5300种。
为了解贵州中药研制与生产情况,“中国有约 A Date with China”2021年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26日来到贵阳经济开发区,走访了一家百年老字号中药企业。
一走进生产车间,就飘来了中药强烈的气味。这一点,也是随行的外籍记者对中药的最初感受。
味重药苦,但愿意尝试
和我们一样,一部分西方人无法接受中药的味道。
“中药的气味很强烈,味道很苦,许多西方人一开始会觉得难以接受。”中国日报网美籍记者艾琳(Jocelyn Eikenburg)说。
英籍自媒体人李·巴雷特(Lee·Barret)也谈到,他不太能接受中药的汤剂,但是胶囊的话就没问题,因为苦味没有那么重。他很坦诚地说,对于中药,从小一直接触西药的他并不绝对相信,但会抱着开放心态去尝试。
“我感冒时曾吃过中药,很有效。”巴雷特说。
艾琳更了解中药,对中药的接受度也更高,她说平时有一些小病小痛的时候,她更倾向于选择中药,因为副作用小。
“中药不仅能治病,还能增强体质,让你更健康。”艾琳说,“中药的副作用没有那么大,如果中药和西药的效果差不多,我更倾向于选择中药。”
苏丹通讯社的记者安瓦尔·亚当(Anwar Adam)也吃过中药
“(中药)是我朋友给的,我当时有点头痛,吃过之后,头痛很快缓解了。”他说,“我觉得中药还不错。”
而对于中药的苦味,他们的观点一致,认为可能会阻止很多外国人尝试。
“如果我向家人推荐中药,他们可能会犹豫,因为味道确实太重了。” 艾琳说,“但现在有很多厂商开始生产比较容易服用的中药胶囊,我觉得我的家人会愿意尝试。”
相比汤剂,胶囊除了味道更容易被接受,也更能保障质量,不会因为煎煮不规范而影响药效。我们走访的这家百年中药企业,对中药配方颗粒有研制投入。据介绍,为满足中医临床用药需求,保证用药安全,该企业成为贵州省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试点企业,按照要求,需完成至少400种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规程、质量标准等研究。
中西医各有所长,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后背上的拔罐印引起关注,被外媒纷纷报道。
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报道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背后的拔罐印记,标题为《带着红色的拔罐印,运动员冲向金牌之路》。那届奥运会上,菲尔普斯摘得5金1银。
艾琳说,在她的家乡美国,越来越多的人尝试拔罐、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在她看来,中西医各有所长,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
“不能说我只用中药,或只用西药。”艾琳说,“中西药有所长,要根据情况选择,比如治疗一些急症,西药可能更擅长。”
对于外国名人使用中医药治疗,艾琳认为,本国人向本国人推荐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更能引起共鸣,因此也更能被接受,再加上名人效应,会让更多外国人迈出尝试的一步。
“西方人已经习惯了用西药,对于中药,他们会产生犹豫。”她说,“但中医药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一代代人都证明了它的价值,如果看到本国名人使用中医手段治疗,他可能会想:‘哇,名人也在使用中药,或许我也可以试试。’。”
像艾琳所说的,中医药拥有古老历史,上千年来传承着精华。但同时,古老的中医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采访团走访生产车间时,工作人员身穿白大褂,专业谨慎地工作,在贵州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背景下,车间已经完成数字化改造,机械臂也走上生产线。在科技与创新的时代,中医药迎来新机遇,讲述中药故事的主人公,一定不只有艾琳、巴雷特和安瓦尔。
视频拍摄/剪辑:徐子茗
采访/文字: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