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小知识系列篇——新手必学十二大养生穴(一)
在中医学当中,有12个保健养生穴位和人的健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经常按摩或艾灸这些穴位,能使人舒经活络,养气益血,尤其对于新手来说,是艾灸的重要穴位,能调节身体阴阳平衡。平时经常艾灸的人也要多了解这些养生保健的穴位及其知识,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好处。
那么到底是哪些养生保健穴位呢?
百会穴----醒脑开窍穴
历史记载
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采艾编》记载:“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
取穴:在头顶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一凹陷。
功效:升阳益气、清头醒脑、安神镇静。
主治:头痛、头晕、中风、半身不遂、心烦、惊悸、健忘、神经衰弱、耳鸣、耳聋、鼻塞不通、痔疮、脱肛及脏器下垂等。
灸法:用艾柱灸3至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灸百会穴时,可感觉到热气由头部进入身体,十分舒适。
配穴:配大椎穴、足三里穴、绝骨穴、风市穴、曲池穴,适于半身不遂;
配风池穴、太阳穴、晴明穴、合谷穴,适于眼病;
配大椎穴、曲池穴、风池穴,缓解高热头痛;
配风池穴、迎香穴、合谷穴,适于鼻病;
配长强穴、承山穴,适于脱肛、痔疮。
足三里穴----延年益寿穴
历史记载
《灵枢》曾有记载: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
取穴:膝关节弯曲成直角,外侧膝盖骨下方的凹陷,再往下4横指处。
功效:善补胃气之不足,除寒消胀、降逆和胃、利湿导浊。
主治:足三里主治范围相当广泛,尤其对于胃病、肠腑病、经脉病及与胃有关的脏腑组织病变具有良好的效果。
灸法:用艾柱灸5至10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
配穴:配合谷穴、中脘穴、天枢穴、关元穴,缓解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肠胃病;
配劳宫穴,适于心胃有热,因心火上扬引起的心痛、反胃、烦闷等。
配三阴交穴,适于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腿脚麻木等;
配阳陵泉穴,适于肝脾不和,如口苦、中消、吞酸等;
配曲池穴、合谷穴,缓解低热;
配承山穴,适于血痔。
三阴交穴----养血补气穴
历史记载
《备急千金要方》有记载:劳淋,灸足太阴百壮,在内踝上三寸,三报之。卵偏大入腹,灸三阴交随年壮。梦泄精,灸三阴交二七壮。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的湿热之气、足厥阴肝经的水湿风气和足少阴肾经的寒冷之气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取穴:手四肢并拢,小指下缘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的水平线与小腿骨交点即是。
功效:滋阴健脾、调经活血、疏通淤滞。
主治: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的常用要穴。适用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子宫肌瘤、崩漏、月经不调、阳痿、遗精、遗尿等。
灸法:用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以感觉舒适、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配穴:配中脘穴、关元穴、内关穴、足三里穴,适于腹胀、腹痛、腹泻;
配肾俞穴、膀胱俞穴、关元穴,适于遗尿、遗精、阳痿、痛经;
配合谷穴,适于妇女肾气虚损、上热下寒,并能保胎和下胎。
配内关穴,适于失眠、多梦、闭经、遗精、食欲不振;
配至阴穴,适于胎位不正。
命门穴----补肾固本穴
历史记载
《难经·三十六难》记载: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灵枢·根篇》也有相关记载: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此穴处腰背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取穴:腰部,肚脐水平线与后正中线交点,按压有凹陷处即是。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功效:壮阳固脱、补肾、引火归原、调和阴阳。
主治:身热如火、水谷不化、寒热疟疾、腰腹痛、小便频数、小儿惊痫、耳鸣、痛经、赤白带下、阳痿、遗精、痔疮、水肿、遗尿、神经衰弱等。
灸法:用艾柱灸3至5壮。
配穴:配肾俞穴、委中穴,可以温经散寒、通经活络,寒湿性腰痛、腿痛发作时艾灸可减缓病痛;
配肾俞穴、环跳穴、足三里穴,有痛经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灸可补肾壮阳。
艾人们看到这里是不是意犹未尽!别着急!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小艾会在以后的文章中继续为大家传播艾灸小知识!大家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