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足三里就能改善吃饭、睡觉、排便3大难题,操作的关键是…

文 / 两性健康管家
2021-05-19 09:24

本 期 导 读

灸 量 要 够 !

《医宗金鉴》上讲:「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诸病指各种各样的病,等于说只要用艾灸来调理问题,就要做到火足和气到。

气到,就是我们前面两讲反复讲过的「气至而有效」,而火足,就是说艾灸要够量。如果艾灸不够量的话,哪怕气至而有效,艾灸调理的效果还是要打折扣的。

我们艾灸的「灸」字上面是一个时间很久的「久」字,下面是火字,也就是说,它在造字的时候就提示我们,用艾灸这个方法来调理的时候,时间是很关键的,灸量一定要够。

比如说一个人有几十年的老毛病,你给他灸两个小时,看起来是很久了,但是比起他几十年的问题,两个小时又显得很短。

而对于小朋友,灸量怎么确定?比如说我灸过一个十几天大的小朋友,三分半钟问题就解决了。三分半钟比起十几天他,就显得已经很多了。

我自己的实践体会就是,灸量的意义是确保艾灸的效果稳定,不容易复发。

《内经》在灸量的问题上,讲过「随年壮」。也就是年龄越大,灸量越大。

随年壮这样的标准,在中老年人的艾灸保健里特别实用。我们经常会给一些中老年人艾灸足三里,一般来说,年龄越大,我们就越放心地嘱咐他好好灸足三里。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一个是艾灸足三里的灸感会更加明显,另外一个就是效果会更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胃经经血就显得不够。而且年龄大了,生活会变得更简单,追求的就是吃得好、睡得香、拉得爽,艾灸足三里,这三点都可以满足他。

比如说艾灸足三里,他对调理胃口是很有帮助的。我们最近有遇到一个朋友,他说他有十几二十年的胃病,经常是胃脘(特别是上脘这个位置)胀着,吃完饭这里就胀着。

去年他在一个地方待着,一整个夏天脾胃病没犯过,简直就是个奇迹,但到了冬天又回来了,他百思不得其解。

他跟我聊天时,我就注意到他去年夏天有一个习惯很好:整个三伏天,每天都在灸足三里。

一个人拿着两根艾条,找个椅子坐好,把脚往椅子上一摆,位置特别舒服,就那样子,每天灸足三里至少两个小时,两侧一起灸。

十几年的脾胃问题,在每天艾灸足三里的情况下,莫名其妙消失了一段时间。他过来找我的时候,问我老胃病怎么调,我跟他说,还是灸足三里。

他有点不相信,灸了三天足三里,上脘不舒服就彻底消失了。足三里对于改善胃的问题特别好用。

另外,足三里对失眠问题帮助很大,特别是那种下焦不足的失眠。中老年人的睡眠浅,很容易早醒。足三里给灸起来之后,他的睡眠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改善。

如果还有一些心血不足,我们可以给他这样配穴:左侧神门穴,配上右侧的足三里。

为什么?左边灸神门,它可以补心气,右边灸足三里,它可以降气,这边补心气,那边把气往下引,人就很容易睡得好。

或者一些老年人下焦血虚,同时胃经还比较空,我经常会这样子配穴,去调理它的失眠问题:用左侧的三阴交,配上右边的足三里,这样子灸的时候,他的失眠就改善很多。

这是足三里对中老年人特别好的第二个原因,它可以改善失眠。此外,足三里还可以改善大便问题。

很多中老年人有便秘问题,这种便秘多是气虚导致。气虚便秘是没有力往前推动,使得大便很难拉出来。有时候拉一半就拉不动了,感觉还有好多东西没拉出来。

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左侧的足三里,因为我们的大肠(末段)就在腹部的左下方,灸左侧足三里,它的灸感更容易到达大肠这个位置。

灸左足三里的时候,一般不要定灸,都用扫灸。扫灸就是从足三里往下扫,回来再从足三里往下扫,往一个方向这样子扫,扫的过程中,很容易从足三里扫到上巨虚,上巨虚这个穴位是大肠的下合穴。

所以我们用足三里给中老年人做保健灸,可以让他吃得好、睡得香、拉得爽。

如果他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比如睡得不好,我们用右边足三里多一点;如果他是拉得不太爽,我们用左侧足三里多一点。

如果家里有中老年人,可以给他们试一下。艾灸的重点就是,灸量一定要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