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艾灸3个穴位,让女人从暗黄到红润,气色好更年轻!

文 / 奇妙的中医
2021-04-18 09:15

“疼起来的时候真的基本上得一直蹲着,才好受一些。”25岁的小梦时常被痛经所困扰,痛的时候只能吃点止痛药来缓解,长此以往,她养成了包里随身携带止痛药的习惯。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公司的同事聊起此事,同事劝她去买点艾条,在肚脐眼上的位置尝试下艾灸,半信半疑的小梦在同事的建议下买了一些回家做起了实验。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小梦发现自己的姨妈痛真的缓解了很多,再也没有出现过那种疼得走不动路的情形,这也让她成为了忠实的“艾灸”粉丝。

艾灸三个穴位,是女性健康的“金钥匙”

1. 隐白穴

脾经上的隐白穴,位于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左右脚各一个。这是个主治出血的穴位,特别是妇科疾病的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这个穴位有一定的治疗功效,可以用艾条或艾柱灸这个穴,一般灸一两次就能看到疗效。

2. 至阴穴

至阴穴是治疗转胎位很重要的一个穴位,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处,左右脚各一个。一般怀孕期间艾灸是要慎重的,但是转胎位的话,就另当别论,这个穴位常用于治疗转胎位,如果是产后的调理,可以再加上中脘穴和脾腧穴。

3. 腧穴

妇科常用的腧穴有三个,为背部的脾腧穴、肝腧穴和肾腧穴。具体用哪一个,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局部,就是哪个位置离病最近,就在哪里取穴,另一个就是相应的腧穴,比如宫颈炎,可取中极穴,背后对着的肾腧穴,再加上三阴交,也就是在病灶的附近取中级,中级属于肾,所以取的是肾的腧穴,这条经远端是三阴交。

现在很多人会自己使用艾灸,但很容易进入一些误区。

艾灸的三个误区

1. 艾灸越烫越好

不少人以为艾灸是越烫效果越好,实际上,艾灸的温度,应该是有温热感但无灼痛,到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个人对温度的敏感度不一样,具体温度应该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调节,对于糖尿病患者等感觉迟钝的人,艾灸时的温度要注意控制好。温灸器灸要选择有可调节温度的灸具,如果没有就不能用,如果是手持艾条,艾条和皮肤的距离大约为2到3厘米,根据自身感受具体调节。

2. 时间越长越好

有些人认为艾灸时间越长越好,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过犹不及,不少人因为过度艾灸出现了不适,轻者出现头晕、咽痛,重者皮肤发黑起泡,全身过敏。如果是灸单穴,每穴大约灸10到15分钟即可,尽量在半小时内,如果是手持艾条灸多穴,一天灸穴不宜超过4个,时间一共应控制在1小时内。

3. 艾灸时大汗淋漓是驱寒排毒

很多人认为艾灸就是要灸到大汗淋漓,才有驱寒排毒的效果,实际上,长期大汗淋漓,会严重损耗气,不仅不能预防保健,还可能事与愿违,导致身体出现乏力和怕冷。大汗淋漓是一种过度艾灸的表现,少数几次可能会感觉全身轻松,但多次如此,会加速体质变得虚寒。

艾灸的时候,不少人都遇到过出水泡和腹泻的情况,这是副作用吗,出现这些情况,要不要停止?

艾灸后出水泡、腹泻是怎么回事?

艾灸后出现水泡是正常的。有时候艾灸使用的药物有一定的刺激性和辛热性,在使用后会使得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轻微出水泡等,在少量出泡的时候,吸收泡液需要一定的时间,这能对穴位产生较持久的刺激,由此可激发穴位的经络之气,对相应脏腑可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近些年很多研究发现,艾灸后皮肤出现起泡的,比未起泡的效果更好。

艾灸后出现腹泻,和操作不当有关,在艾灸时,有时会比较暴露,使得腹部受凉,或者是艾灸后皮肤毛孔大开,但没能及时的避风,使得风邪趁虚而入。

在家使用艾灸,一定要注意安全,除了避免在艾灸时伤到自己,也要避免不慎点燃其他物品,引起火灾,在使用艾灸的时,要配套艾条灭火器或者水,用来熄灭艾条,远离其他易燃物品。

参考资料:

[1]男女科疾病的常用艾灸穴位.中华养生保健.2012-09

[2]走出艾灸误区,教您正确艾灸.保健医苑.2017-08

[3]灸出水泡是怎么回事.家庭医生.2019-0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