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养胃,事半功倍!养胃很简单,艾灸一穴就够了

文 / 长寿健康的小妙招
2021-02-04 18:13

胃乃“水谷之海”,“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为什么把胃称为“水谷之海”?

《灵枢·海论》指出:“胃者,水谷之海。”故与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并称“四海”。海者,汇聚之意。胃主受纳,饮 食入口,容纳于胃,故称胃为水谷之海。饮食水谷是五脏六腑所需营养物 质的本源,故《内经》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等。因此, 有将“水谷之海”直接作为胃的代名词的,如《灵枢·海论》说:“水谷之海有 余,则胀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所谓“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大抵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这里所说的“胃气”,是指脾胃受纳、腐熟和运化饮食水谷的机 能,代表整个消化系统。“得胃气则生”,是说只要病人食欲尚可,则气血生 化有源,提示病情及愈后较好。临床上常见患者病情虽较重,然其舌上有 苔,不碍进食,则知其胃气尚存,若调治得当,即可望转机,此即所谓有胃气 者病情“不轻亦轻”。反之,如病人水浆不入,则其病情及愈后多较凶险,此 即所谓无胃气者病情“不重亦重”。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盛衰,直接影响 着人体气血的充盈与否。正如《灵枢·玉版》所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就 是以胃气之存亡来预测人体正气的盛衰。

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胃气,其功绩最为卓著者,要数金元四大家之一 的李东垣。李氏《脾胃论》强调人体元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指出:“脾胃之 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乃健康 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诸病由生,这便是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 生”的基本论点。

中医治病,非常注重顾护胃气。对胃气虚衰者遣方用药,更需尽量避 免用有损胃气的药物。诸如大队滋阴剂中每佐以一、二味和胃行气之品,以 防养阴药物滋碍胃口;在苦寒泻下时,亦多辅以护胃之品,但恐苦寒败胃, 仲景之调胃承气汤、吴瑭之护胃承气汤,均属此意。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中医在治病时强调的 “忌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顾护胃气。如忌辛辣之物、忌生冷之品,是 恐其败坏胃气;忌厚腻之味,是恐其酿浊碍胃;忌甘甜之食,是恐助湿滞中。

其二,是指脉象的有无胃气。脉也以胃气为本。正常人的脉象不浮不 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称为“有胃气”,或径称“有胃”。《素问· 平人气象论》说:“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 气者,肝不弦(指脉象有一定的紧张度,犹如弓弦状)肾不石(指脉象位置深 沉,用力切按始得)也。”该篇认为:春脉有胃当微弦,“但弦无胃曰死”;夏脉有胃当微钩(指脉象旺盛有力之状),“但钩无胃曰死”;长夏脉有胃当微 耍弱,“但代无胃曰死”;秋脉有胃当微毛(指脉象位置表浅,轻取即得),“但 毛无胃曰死”;冬脉有胃当微石,“但石无胃曰死”。临床如见劲急躁动而节 律不一的无胃之脉,多提示病情严重,预后欠佳。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外感 温热篇》中记载了他诊脉候胃气的经验:温热时病,出现战汗(寒战而同时 汗出)之后,须诊其脉象,若见软而和缓的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 证;如脉象出现急疾躁盛的,则多为气脱危象。这里叶氏把战汗以后脉象的 是否和缓、即有无胃气看作是判断证之顺逆、病之生死的主要依据之一。在 内伤杂病中更是如此,凡见脉象急数不宁、躁扰失和的,每提示邪盛正衰, 病情危笃。

总之,“人以胃气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 气象论》)。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所谓“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 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分享的养胃穴位,你遇到的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自带的养胃药。胃不好的,常按它比胃药好,因为脾胃坏了再吃药,更受伤。

中脘是任脉上的穴位,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