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一些知识,艾灸正确顺序、注意事项及如何处理艾灸后水泡

文 / 洛书大健康
2021-01-30 18:16

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这就跟吃西药分饭前、饭后吃一样,时间不对,多少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吸收。同样,艾灸穴位的先后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对艾灸的疗效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艾灸穴位顺序:

“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清楚的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

那人体各部位又是如何分阴阳的呢?

作为农耕大国,古代先民一般都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都是: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在日常保健艾灸时,按照以上方法艾灸,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很多病症调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一般是以先缓解症状为先,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

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如何处理艾灸后水泡

所谓的“水泡”,在艾灸中,它不叫水泡,而叫“灸花”,是艾灸中人们常遇到的一种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担心。艾灸时出现水泡,这是很好的一种现象,这说明了你做艾灸时,艾灸发挥了效果。灸花是由于我们体内湿气、寒气很重,由于经络不通,艾灸时所造成局部的或小或大的水泡,这是身体病邪往外发的一种表现。湿寒之气属于邪,阳气属于正,正气要把邪气逼出来,就会出现灸花,邪气排除体外需要一个通道,灸花就是这个通道。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是很希望能灸出灸花的,古书中有“灸疮若发,去病似把抓”这样的记载。而现代相关中医学的书籍中,也常提到化脓灸的方法,甚至有些医院给病人做艾灸的时候,还在采用这种故意灸出灸花的方法。当灸花出现后,如果比较小,则身体可以自行吸收,如果是大一些的呢,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干,再涂抹烫伤膏即可。如果水泡化脓也不要着急,因为化脓的部位都是有益细菌,只要注意保护好细菌不受感染就可以了,一般过段时间它就会自动恢复!

当然,我们在做灸疗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灸花的出现,毕竟在现代来说,忙碌的生活中出现灸花会带来一些不便。艾灸的方法有多种,最常出现灸花的艾灸方法,主要有着肤灸,隔物灸。若不采用此方法,灸花出现的可能性就会非常低,但是如果不采用着肤灸,隔物灸,而使用温和灸,还是能灸出灸花的话,说明你体内的湿寒之气实在是太大了,一定要坚持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