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九第一天!养生牢记“3要3不要”!照着做,安度最易生病的几天!

文 / 养身参考
2021-01-09 00:28

今天是“三九”第一天!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虽然有“冷在三九”的说法,但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适合进补的时间!这个时节保养得好,来年一整年都能生龙活虎,能量充足!

下面,就趁着这个时机,给大家讲讲到底怎么养生。

三九天养生,牢记“3要3不要”

★ 三要:要防干燥、防感冒、巧穿衣

一要:多喝水防干燥

随着天气变化,很多人会有皮肤干燥、嘴唇脱皮干痒、烂嘴角的现象。

可通过喝点药膳汤的方法,如沙参百合瘦肉汤、山药枸杞粥、花旗参水鸭汤等,或者泡些薄荷、罗汉果、麦门冬茶等作茶饮,调节体内津液。

二要:勤洗手防感冒

冬季寒冷,疫情反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

  1. 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均衡饮食等,都是保证自己抵抗力的关键,避免过度疲劳。


  2.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用流动清水洗手,以减少病菌。

三要:穿衣要上薄下厚

一般来说,下半身穿得暖了,上半身就不会感觉冷。

另外,像头部、颈部、脚部容易受寒气侵袭的部位,也需要重点防护。

另外,冬季选择柔软、舒适的鞋袜,也能帮助足部保暖。

★ 三不要:起床不要急、进补不要过、锻炼不要懒

一起床不要太急

早晨起床的几分钟可谓是心脑血管脆弱人群的“高危时刻”,因为晨起时人的呼吸心跳会加快,血流加速,血压升高,容易使已老化的心脑血管破裂,粘稠血液易形成血栓造成栓塞。

二进补不要太过

有人一说补,天天炖汤、顿顿鱼肉。其实补身也得综合当地天气、个人体质等因素。

冬季养生要科学进补。阳气偏虚的人,选羊肉、鸡肉、狗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选用枸杞子、红枣、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

三不要懒着不动

俗话说得好:“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不过,冬季养生要适当。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出汗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怕冷——用好姜

怕冷,是很多老年人共同的特点。因为人衰老之后,新陈代谢减慢,很容易形成气血不足。

俗话说:“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冬天吃姜,正合适!

支招:喝姜茶,姜水泡脚 。

因为姜味辛辣,可以在体内产生热气,祛除冬季的寒气,所以受冻的病人,就可以常喝姜汤来驱寒,预防感冒等常见疾病。

吃姜要注意,一是冬季吃姜要去皮,二是不要在晚上吃姜。生姜“要热则去皮”,冬季吃姜为了驱寒,所以要把皮去掉。

补肾——吃栗子

肾在五脏中非常重要,是健康的根本,人的衰老,从根本上说是肾的虚弱。冬季主闭藏,正是补肾的季节。

很多民间人士提倡“以形补形”,喜欢在冬天吃些“小腰”类的食物。特别要注意的是,冬季不适合吃肾脏,非但不能进补,反倒有害。

支招:多吃栗子。

栗子味甘性温,有养胃健脾、补肾益气等功效,而且不像肉类那样油腻。在养生食疗中常用来补肾。

栗子不拘泥于做法,不论是糖炒栗子、炖菜或者是煮粥,都是可以的。

防燥——重保湿

今年冬季北方降水较少,室内暖气或暖风也会蒸发空气内的水分,使得天气极为干燥,让很多人都出现了皮肤干燥瘙痒的症状。

这种情况下,除了在室内做好必要的加湿工作外,还须防止减少体内水分丢失。

支招:给身体保湿。

外用方面:可用油质润肤品涂抹皮肤,尤其是脸部、手部等裸露部位,即可减少体内水分丢失,也可减轻由于干燥引起的皮肤发痒、皮屑增多的反应。

内服方面: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补气——多吃鸡

冬季进补,离不开肉类。虽然总体来说,少吃肉对身体好,但老年人身体虚弱,光靠素食很难满足进补的需要,在冬季应该适当吃一些肉食。

支招:每逢数九一只鸡。

俗话说:“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鸡肉性微温,偏向于性平,对人体的刺激很小,还不容易上火,是冬补佳品。

鸡肉最好采用炖煮的方法制作,其中小鸡炖蘑菇是一款经典的鸡肉炖煮菜肴,除此之外,煲鸡汤也是不错的办法。

但要注意的是,患有三高的人群,喝鸡汤之前一定要先过滤掉汤表面的油渍。

养血——艾灸

中医养生学也认为,艾灸也是最有效的扶阳方法,尤其在三九天期间进行艾灸,不仅能驱除寒邪,温养经络,培元固本,还能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常用穴位有关元穴、中脘穴和足三里穴。

艾灸操作简单,选好穴位,将艾条燃着端悬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3~5cm,灸治时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灸10~15分钟。

注意,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一旦出现头晕、眼花等晕灸感觉,要立即停灸。

若有明显的灼伤感,可根据热感适时调整距离,以免灼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