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就手脚冰凉?这个方法可帮助到你

文 / 健康的大星星
2020-12-27 18:10

手脚冰凉在人群中十分常见,以女性患者居多。

特别是现在天气一冷,有些人就感觉全身发冷,手脚冰凉的受不了,尤其是女性在经期、孕期和产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更易出现此症状。部分患者甚至肢端可出现麻木感,导致冻疮的发生。

长期手足发凉的人多数伴有失眠多梦、面黄或苍白、畏寒怕冷、不思饮食、便溏乏力、腰膝酸软无力、女性经量少且色淡等一系列的症状。

西医认为手脚冰冷和心脏血管有很大的关系。一旦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影响血液运行输送,造成手脚冰冷的情形。

中医理论认为“手足不温”其根本的病因为“阳虚”,中医称之为“手足厥冷”,认为手足厥冷并非单指一种疾病,而是人体脏腑功能虚弱或失调引起的一种症状。

其致病机理较为复杂,简单来说多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则见手足不温。

阳气是生命之本,阳气亏虚,则见神疲,乏力,气短等症;阳虚温煦失职,则畏寒肢冷,易出汗;不能温化津液,则见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小便清长,或尿少;阳虚不能输布津液,水气泛溢,则见面色晄白,浮肿,舌淡胖嫩,苔白滑。

阳虚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心阳虚证

阳虚则寒自内生,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故心阳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和血运障碍等几个方面。

临床常见面白少华,神倦嗜卧,心慌心悸,自汗,心胸憋闷甚至疼痛,畏寒肢冷。

2、脾阳虚证

脾阳虚衰,温运失职,寒从内生,水谷失运,水湿不化。临床常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大便溏软或易腹泻,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

3、肾阳虚证

若素体阳虚,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等,则致肾阳不足,对各脏腑的温煦功能减弱,出现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为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胖,有齿痕。

西医对于阳虚患者并无特殊有效疗法或药物肢冷,而中医通过饮食、情志及药物等办法,倒是可以将这类体质改善。

中医也有固定的处方来治疗手脚冰冷,居家的话可以多做些中药汤剂或者药膳。

如果是多年的秋冬季节就手脚冰凉,推荐多喝些滋补中药配好的暖暖茶,可以针对性调理手脚冰凉。

对于虚寒体质者,夏季建议少吃冷饮以及生冷食物,多吃些温补的食物。特别是在经期,血液都集中在腹部,手脚更容易感觉冰冷。让腰部充分保暖既可以温暖手脚,又可以预防痛经,可谓一举两得。

1、关元

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此穴是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之说。

艾灸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的作用,可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对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等妇科疾病效果显著。

2、气海

气海穴是任脉之穴,是补气要穴。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的说法,是说气海穴具有温阳益气、化湿理气的作用。

经常艾灸或按摩气海穴,能使百体皆温、脏腑皆润,促进肠胃蠕动、气血顺畅,强化肝脏及消化道功能。

3、血海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此穴是人体脾血的归聚之处,具有祛瘀血和生新血的功能,属女子生血之海,能调血、理血、引血。

血海擅调妇科血病,是治疗妇科血证及同血分有关的皮肤病的要穴。

4、三阴交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

因此,常对三阴交穴施灸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同时可起到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5、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隐白穴有统血、止血的作用。

艾灸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艾灸方法:成人悬灸每穴15分钟,艾灸仪艾灸40-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