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百病生!一味药,专调各种脾胃不适!

文 / 小王说健康
2020-12-18 18:18

单纯脾虚是指脾胃虚弱,脾虚湿盛,脾胃阳虚。脾虚不能把食物化为精微,便会造成水湿在体内淤积停滞,形成痰湿,这就容易影响到头部,造成眩晕。

痰湿停留身体中部,则影响消化器官,容易出现上腹胀痛、反胃、反酸等表现;痰湿停留在身体下部,则影响生殖器官,容易出现妇科病、男科病,以及腿上的湿疹等等。

脾胃阳虚,阳虚的人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怕冷,所以,脾胃阳虚的人表现为胃冷、痛,时常感觉吃进去的东西不消化,不敢吃凉的,经常感到小肚子、四肢冰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白术——调理脾胃

脾胃病常见,但懂道医的人很少,有人要说,这么复杂的“辨证分型”自我判断起来真心好难,怎么办?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味治脾胃不适的中药——白术。白术味苦、甘,历代医学典籍和临床经验都证明,白术在健脾养胃、燥湿利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作用,可谓是“无白术、不脾胃”。

绝大多数治脾胃病的医方,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等,几乎都离不开白术。调理脾胃的中成药,比如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半夏白术天麻汤、附子理中丸等,里面都有白术,而且分量很重。

白术的用法

单纯脾虚:白术30克,泡水,代茶饮。

脾胃虚弱:白术30克,黄芪10克,泡水,代茶饮。

脾虚湿盛,导致头晕:白术30克,天麻10克,加水熬半小时,代茶饮。

脾虚湿盛,导致腹胀、反胃、反酸:白术30克,陈皮10克,砂仁3克,泡水,代茶饮。

脾虚湿盛,导致腹泻或大便不成形:白术30克,茯苓15克,加水熬半小时,代茶饮。

脾胃阳虚:炒白术30克,干姜10克,泡水,代茶饮。

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而且脾胃疾病“三分治,七分养”,所以,脾胃调养重在顺应自然变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态平和。推荐三种运动养脾胃的方法,即散步、打太极拳和摩腹。

养脾胃先养心情

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

胃功能失调者,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于“情绪”变化常可引发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胃被称为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因此,“调节情绪”、“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

简单实用的调理脾胃的方法

1

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该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肠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

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可调节中焦气机,通畅胃气。如果进食过多,脾胃运化功能失司,胃脘部闷胀不适,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

将两只手的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以局部发热为准。经常推按两胁可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调畅气机,预防疾病的发生。

4

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每日1次。中脘穴具有调补胃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肠疾患。

5

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最常用的养生保健穴位,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每日1次。民间即有谚语“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经常艾灸该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所有消息,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及网络,仅供参考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