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瘤患者为什么不能长期艾灸肚脐以下?

文 / 健康科学杂谈
2020-12-08 09:35

随着人们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一部分亚健康及慢性病患者开始热衷于做艾灸保健。然而,由于对中医及自身认识欠缺,临床发现不少患者灸错,或者过度艾灸,反而引发、加重疾病。尤其是癥瘕患者,本身体内寒湿瘀较重,且病久有化热迹象,出现癥瘕常见的上热下寒之证。患者因为下腹部发凉畏寒,甚至伴随或轻或重的痛经,所以希望通过艾灸来温阳散寒化瘀止痛。

图源网侵删

但是,很多患者在艾灸时只懂得艾灸几个穴位例如关元、气海,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出现“下腹痛灸下腹”者繁多,结果往往导致艾灸以后,咽干口燥,更有甚者,患者施灸后肌瘤越灸越大,不适症状越来越重。可见艾灸也需要辨证,不经辨证而施灸,易将人体气血运行规律打乱,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不经辨证,艾灸的方法和原则失当,这样的方法不是中医,而是最古老、最朴素的自我养护的探索。中医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一整套完整理论。身体阴阳之气运行自有其规律,一般是从阳气较足的部位流向阳气较弱的部位,艾灸一定要顺应身体正气运转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艾灸的施灸原则,在古代医籍中都有记载。《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宜慎之”。《千金翼方》说:“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

总之,我们在施灸时要坚持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按照以上原则进行,先阳后阴,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先上后下,可以避免面部红热、咽干口燥等不适之感。先少后多,主要使艾柱的火力由弱到强,易于使患者接受。

患者体内生长的肌瘤,就好比是阴寒之地的一滩死水,要想让这滩死水排除出,一方面需要阳光普照,改变阴湿的环境,通过温阳化气来吸收,另一方面要从低处引出一条渠道,让这滩死水自己排出。按照先阳经后阴经的艾灸顺序,先补充人体的阳气,然后让体内这滩死水从下焦排出。而长期单独只灸腹部,就好比拿着一个棍子不断的搅动这滩死水,结果只会让这滩死水越搅越浑,越搅影响的范围越大,这也是不少肌瘤患者为什么单独艾灸腹部,肌瘤越灸越大的原因。

在我们腹部还有一个关元穴,大家都知道艾灸关元穴可以培元固本、补益下焦,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疾病。

但是关元穴不可滥灸,关元穴在脐下三寸的位置,而在关元上一寸有一个石门穴,此穴不可随意施灸,《针灸甲乙经》讲:女子不能灸石门穴。现代人们对艾灸石门穴导致不孕和治疗不孕的说法不一,因为每个穴位都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施灸的手法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也是有差异的。想避孕需重灸石门穴,想怀孕可在石门穴温和灸。

临床实践证明:重灸石门穴会产生避孕效果,其机理在于泄石门穴会导致任脉虚,太冲脉血少。从而使冲任二脉不相协调。故尽管阴阳相合,然独阳不能气化,孤阴不能成形,故不能受孕。由于石门穴的特殊性,对艾灸操作者的要求较高,我们在进行艾灸时,切不可随意施灸,一定需要专业医生进行操作,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总而言之,癥瘕患者在艾灸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先阳经后阴经,先背部后腹部的施灸原则,背部艾灸以肾俞、命门、八髎穴为主,腹部艾灸神阙、关元,下肢足三里、三阴交及脚趾隐白穴,对于经期月经量较大的患者,隐白穴有很好的止血功效。只有掌握正确的施灸方法,才能达到灸到病除的效果!

很多患者都对月经期可不可以艾灸困惑不已,这个的问题要因人而异,从理论上讲,月经期掌握正确的艾灸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危害,而且可以通过借助经期的排血量,帮助女性排除体内的寒湿瘀血,特别适合痛经和月经量较少的患者。

但是对于月经期出血量大的患者,经期艾灸不当会导致经血量更大,而且经期过度艾灸反而化火成痰,加大治疗难度。总之,月经量较少的痛经患者,平时和经期都可以进行艾灸。月经量大的痛经患者则在非经期进行艾灸,经期血量增多、经期延长、排出的血液为鲜红的情况下,可通过重灸隐白穴来止血。

谢谢关注,更多女性健康问题可以私我。

加博士专攻中医女科多年,尤其擅长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和月经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