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是生命的动力,阳气虚则易患6种病,刺激6个穴位可生发阳气
阴阳理论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其中阳气指的是生命的动力,而阴精则是生命的基础。阳气对于人体来说,具有温煦、防御、固摄、推动等功能,是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基础。如果阳气不足,生命力就会减弱,人就会容易生病;如果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不足,身体会有6种病痛1.手脚冰凉阳虚则生外寒,阳虚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手脚冰凉。这是因为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血液循环差。
虚得越厉害 ,手脚的温度就越低,症状严重的人,膝盖以下、胳膊肘以下都是凉的。
不过,要注意,有一种冷需要和阳虚的冷区别开来,就是四肢末端冰凉,手到了胳膊那里就不凉了,脚到脚踝以上就不凉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不是虚了,而是堵了。
往往是由于肝气不顺畅,导致气血壅滞,阳气闭塞于内,不能通达四肢所致。
此时需要行气活血,而不是单纯的养护阳气。
2.怕冷、怕风这种状态,中医称之为畏寒,是身体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机体的表现。
这种人平时穿的衣服总比别人多,耐热不耐寒,常年体温偏低。
他们头怕风吹、后背怕凉,但生病很少发高烧,往往是低热,到37℃多就很难受了,吃退烧药也不好退。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说:“邪风之至,急如风雨”。意思是说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如风雨般迅速,让人防不胜防。
阳气足的人病了,症状看起来很严重,但来得快去得也快;而阳虚的人反而症状轻微,痊愈得慢。
因为,疾病症状是阳气与外邪争斗的表现,阳气充足则“战况激烈”;阳气不足虽“战况缓和”,但邪气反而会直接入侵身体深处、缠绵反复,自然就好得慢。
过敏性鼻炎,西医又叫变应性鼻炎。多表现为清晨接连不断地打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在接触过敏原后还会随时打喷嚏。
从中医的角度说,这就是正气不足、寒邪入侵于表、郁滞于鼻窍,主要跟肺、脾、肾的虚损有关,诱因多是空调的过度使用。
5.胃中冷痛有些人特别容易感觉胃部发冷,一受凉或吃些寒凉的就肚子痛、拉肚子,平时大便也经常不成形。这就是阳虚、脾阳不足引起的。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是五脏的后勤部,如果脾阳不足,运化能力差,脾胃之气不能持续地供养五脏,最后阳气就会越来越虚。
所以大家平时不要贪凉,不能过多地喝冰饮、吃冰淇淋及寒凉食物,也不要随意乱用抗生素,这都会损伤阳气。
有的人晚上没喝多少水,上床睡觉前也上厕所了,但睡到半夜还是要起夜,甚至还要起来好多次,第二天早上起来人昏昏沉沉的,整天没精神。
这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运化利用,很快就变成废水排出去了,喝点水就跑厕所,小便清长。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为阳脉之海督脉的要穴,位于人体最上端。所以刺激此穴,能打通阳经,充盈脑中阳气。
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也可以用轻轻按揉的方法,来刺激百会穴,生发阳气。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刺激此穴能交会心肌气血,振奋心脏的阳气。
心阳不足常表现为心悸怔仲,咳喘心闷,形寒肢冷,失眠多梦,伴有纳呆少食,中下肢水肿等症状。
可以按揉、艾灸神门穴,以激发心阳。
中脘穴位于肚脐与胸骨连线下端的中点。
刺激此穴能补充胃中阳气,促进胃动力,改善消化功能。
胃阳不足表现为胃脘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伴有泛吐清水,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症状。
可以艾灸中脘穴,每次艾灸10分钟左右,可温胃补阳。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屈膝九十度时,在外侧髌骨韧带凹陷下3寸(四横指),距离胫骨1指宽处。
足三里穴可温补脾阳,增强体力,延年益寿。
脾阳不足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唇淡、食少、不消化、腹泻、四肢不温、倦怠等症状。
治疗应灸足三里穴,每天一次,或者隔日一次。
涌泉穴位于脚底心,第二、三脚趾的趾缝纹头端与脚底连线的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
刺激此穴,能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中阳气。
肾阳亏虚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伴有五更泻、浮肿、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
可点按涌泉穴。
至阳穴位于背部中央,肩胛骨连线的中点。
刺激至阳穴有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的功效。
人的背部阳气不足时,常有背部凉风感,肌肉僵硬等症状。
刺激至阳穴可增强背部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