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脾虚”的人越来越多?这12字真相,值得深思!

文 / 一点资讯成都
2020-11-20 09:21

说到中国人的健康情况,最大的问题就是“脾虚”。不仅老人、成年人,连几岁的娃娃脾虚的都特别多。

毫不夸张地说,十个人去看中医,九个都会拿到“脾虚”的诊断。

为什么国人容易脾虚?

01

思虑过重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体的一切思维活动均需要由心来掌控。
在五行中,火生土,火对应的是心,土对应的是脾。


思虑过重的人,心被消耗太过,自然无力生土,脾气随之虚弱。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文人、现在的很多知识分子都给人“手无缚鸡之力”的脾虚印象,他们的脾虚就是因为用脑过度、心思太重导致的。


而国人一向擅长用脑子,甚至用心术,这就增加了“脾气”受损的几率。

02

太过安逸


中国人肌肉力量较弱是与生俱来的,而脾主四肢和肌肉,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每日活动,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


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代人则普遍缺少运动,又从过劳变成过逸,用进废退也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

03

放肆饮食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社会中人们“靠天吃饭”,饥饱失常的情况十分普遍。


现代人则经历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变,饮食过饱或经常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都会伤及脾胃。

脾虚的人,这里会有变化

很多人习惯通过自身症状和舌脉表现来判断自己是否脾虚。


而对于没有受过医学专业训练的人来说,通过上述方法往往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答案。


因此,今天小编教大家一个更为简便的方法——看足三里!

足三里辨脾虚

足三里是我们常用的一个健脾要穴,它就位于我们双腿外膝眼下三寸,即四指宽度,胫骨外一横指的地方。

在这里摸到有凹陷,就可能预示脾虚。

如果还伴有腹胀腹痛、大便不成型、完谷不化、腹泻便秘、食欲减退等症状,那您的脾虚就“八九不离十”了。

脾虚了,怎么办?


中医认为,调养脾胃的关键,是要顺应各脏器气机的变化规律。

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说的是食物经胃部腐熟,需要下行进入小肠来进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脾气则把食物精华上输于肺,再输布于其他组织器官。


通过脾胃升降有序的运化,全身才能得到足够的滋养。


八段锦中记载的单举手臂这个动作,正是利用这一机理,对于调节脾胃很有用处。

做法:


1.站好,两腿膝盖稍微弯曲,两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2.左手翻掌,往上举,右手翻掌向右胯的旁边下按。

3.两掌一上一下撑开,同时两腿站直,把整个身体拉伸开。
4.一次维持2秒即可,两手回到原来的状态,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

5. 一套完成后,换为右手来一遍,重复30次。


注意事项:手臂上举时要缓缓吸气,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时要慢慢呼气,小腹微松。

脾虚不简单,补脾得辨证!


讲到“补脾”,很多人认为就像是给车加油一样,吃点补益的食材或药物就能好。


但事实上,脾虚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和表现。

如果想要“补脾”,首先就要搞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01

脾气虚


病因:饮食不节,忧思劳累,久病重病,素体脾虚(天生体质脾虚)都可能导致脾气虚。


表现:食后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萎黄,排便无力。


舌脉: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危害:

  • 脾气虚时,吃进去的食物就不能被充分的转化和吸收,易生湿邪;
  • 脾气虚严重时,会出现中气下陷,有头晕,内脏下垂等表现;
  • 脾气虚会影响其统血功能,使人容易出现皮下瘀斑、出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牙龈出血等。

推荐饮食:

黄芪薏米粥

材料:取大米100克、黄芪30克、薏米30克;

做法:黄芪洗净切片,大米、薏米淘洗干净,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

作用:补元气、止泄泻,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黄芪党参粥

材料:黄芪2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生姜3片,大米50克。(2人份)

做法:将生姜切为薄片,与党参、黄芪、茯苓一起浸泡半小时,煎煮30分钟后取汁,大米淘洗干净,与药同煮成粥。

作用:健脾补气消脸黄。适用于脾胃气虚者,见脸色萎黄、精神疲倦,大便稀薄等。


02

脾阳虚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在中医里,“阳”代表温暖,阳虚了,人就会感到寒冷。


病因:过于贪凉,平时吃太多生冷或居所温度过低都会损伤脾脏阳气。


表现:大便清稀甚至每日多次腹泻,腹痛腹胀、喜欢温暖、喜欢捂着肚子,遇寒腹痛加剧。平时畏寒肢冷,口淡乏味,面色虚浮而苍白,女性白带清稀量多。


舌脉:舌淡胖伴齿痕,舌头伸出时还会有水滴出来的感觉,苔白滑,脉沉缓。


推荐饮食:

温阳化湿汤

材料:砂仁20克、莲子20克、白扁豆20克、薏苡仁20克、瘦肉50克

做法:四味药材加水煮大概半小时,然后加入猪肉一起再煮半个小时即可。

用法:作为正常饮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一周吃一次或多次都可以。

注意:

上火、口舌生疮的人不能食用。

怕冷的人可以用炒薏仁,怕热的人可以用生薏仁。

此外,猪肉偏凉,怕冷的人可以鸡肉代替。


03

脾阴虚

在中医里,“阴”是和“阳”相对的,“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曾经总结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病因:饮食偏颇,嗜食辛辣厚味;慢性消耗,特别是长期的脾胃病等,都可损耗脾阴,造成脾阴不足病证。


表现:饥不欲食,低热,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唇干不欲饮,手足烦热,面色㿠白但两颧潮红,大便偏干、排出无力,腹胀夜间加剧。


舌脉:舌质嫩偏润、苔少,脉细弱偏数。


推荐饮食:

沙参麦冬扁豆山药粥

材料:沙参10克,麦冬10克,炒扁豆15克,干山药2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再将汁加粳米、扁豆、山药煮成粥食用。

艾灸健脾,就看这5穴


中脘穴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解溪穴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足三里穴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艾灸10-1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调理脾胃、调理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丰隆穴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来源:灸大夫

文章插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责任编辑:三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