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窥径——经络之任脉(Ren Meridian,CV)

文 / 青春健康活力派
2020-11-13 09:17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见图2-77)。 任脉共24个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也可治疗神志病。

图2-77

1. 会阴 (CV 1)

【定位】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78)。

【主治】①溺水窒息,昏迷,癫狂痫;②小便不利,遗尿,阴痛,阴痒,脱肛,阴挺,痔疮;③遗精,月经不调。

【体会】直刺0.5~1寸;孕妇慎用。会阴穴在气功里是很重要的穴位,但是由于位置的原因,针刺取穴时我从来没有用过它。倒是现在有一种灸凳,人坐上去,就可以灸会阴穴,我们一般用它来治疗前列腺炎、小便障碍等。疗效还是比较好对。

图2-78

2. 中极 (CV 3) 膀胱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见图2-79)。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②遗精,阳痿,不育;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止,带下。

【体会】直刺1~1.5寸;孕妇慎用。中极是膀胱经的募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临床应用极其广泛。中极刺法有两种,一种是直刺,一种是斜向下方刺。在治疗月经病,盆腔炎的时候,一般是直刺,而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时候是斜刺,遗精阳痿不育也是斜刺。斜刺针尖向下,要求针感能够直通尿道。治疗尿潴留的时候,患者膀胱充盈,憋胀感很明显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过于深刺,容易刺破膀胱,但是这种几率很小,因为膀胱壁还是很厚的,只有在极度充盈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3. 关元 (CV 4) 小肠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见图2-79)。

【主治】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②少腹疼痛,腹泻,痢疾,脱肛,疝气;③五淋,便血,尿血,尿闭,尿频;④遗精,阳痿,早泄,白浊;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

【体会】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关元穴又称下丹田,是治疗脱证虚劳的要穴。灸关元大补元气,除了肾阴虚明显的人,其他体质虚弱的人都可以使用。灸关元也可以补脾气,治疗腹泻脱肛;可以固肾气,治疗遗精早泄;驱宫寒,治疗痛经、闭经。所以不是说只有阳气虚的人才可以用。只要阴虚不是很明显,都是可以灸关元保健。大家没法判断的时候,可以先尝试艾灸,如果没有上火,就可以用。丹田气足,人的精神才健旺。针刺时以直刺为主,如果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如中极穴刺法。

4. 石门 (CV 5) 三焦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见图2-79)。

【主治】①腹胀,腹泻,痢疾,绕脐疼痛;②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③遗精,阳痿;④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体会】直刺1~1.5寸;孕妇慎用。石门穴用的比较少,因为补肾大多是用气海、关元。如果是泌尿系统疾病就用中极,但是石门是三焦经的募穴,可以用于一些气血水液代谢障碍的疾病,比如腹胀、大小便不通、闭经等。

5. 气海 (CV 6) 肓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见图2-79)。

【主治】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⑥水肿,气喘。

【体会】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在任脉脐下这几个穴位中,气海和关元是偏重于补益,其他偏于泻法,气海顾名思义是阳气之海,主要用于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症。所以也多用灸法。还可以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疾病以及腹部疾病。和关元比较而言,关元偏于肾气,或者和肾精密切相关,主要为先天之本。而气海穴无论肾气、脾气还是肺气都与其有关系,为一身之气所系,可以用于治疗水肿和气短。灸气海补的是气,灸关元补的是肾。

2-79

6. 神阙 (CV 8)

【定位】脐窝中央(见图2-79)。

【主治】①阳气暴脱,形寒神惫,尸厥,风痫;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③水肿,鼓胀,小便不利。

【体会】一般不针,多用艾炷隔盐灸法。神阙这个穴位大家都知道,就在肚脐上,肚脐不容易清洁,所以一般是不扎针的,多用艾柱隔物灸。我自己也尝试过隔姜灸。把生姜片扎上很多眼,把艾绒捏成柱状或者直接将艾条剪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用香点燃,让它缓慢燃烧到局部疼痛时挪开。神阙穴也可以用来按摩,多是用手掌面来按揉,治疗腹胀腹痛。中学时候,我一直被我的脾胃病所困扰,所以当时养成一个习惯,饭后或者临睡前顺时针、逆时针按揉神阙穴。

7. 下脘 (CV 10)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见图2-79)。

【主治】①腹痛,腹胀,腹泻,呕吐,食谷不化;②小儿疳疾,痞块。

【体会】直刺1~1.5寸。上中下脘穴都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中脘最为常用,上脘用的最少。其实用下脘还是用上脘穴主要取决于腹胀腹痛的位置,靠上就取上脘,靠下就取下脘。

8. 中脘 (CV12)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79)。

【主治】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疳疾,黄疸;②癫狂痫,脏燥,尸厥,失眠,惊悸,哮喘。

【体会】直刺1~1.5寸。刚上面说了,中脘最常用,因为它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所以一切与脾胃有关的疾病都可以用中脘,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实际上很多疾病都或多或少与其相关。而如果是因为要调理脾胃来协助其他脏腑气血的恢复时,我们是不会取上脘和下脘的,只会去取中脘。因为中脘才是调理脾胃最重要的穴位,它的作用类似于足三里。久病不愈,我们会去调理脾胃。比如面瘫日久,超过三个月没好,我就会加上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穴也可以用艾灸,我自己就尝试过,深刻体会到脾主水液代谢。按理来说,艾灸是补阳气的,灸完容易口渴,需要喝水,我艾灸中脘穴,往往灸的时候满口生津,因为我是一个脾虚有湿的体质,灸中脘补脾气,让水液四散布达,所以口舌生津。

9. 上脘 (CV 13)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见图2-79)。

【主治】①胃痛,呕吐,呃逆,腹胀;②癫痫。

【体会】直刺1~1.5寸。刚才说了上脘用的相对较少,但它除了脾胃病以外,还用于治疗癫痫,这里的所指癫痫,多数是“慢惊风”,和脾虚有关。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和炎症引起的疼痛都位于上腹部,所以实际上上脘穴使用的频率还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