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穴位是膝关节炎最重要的穴位,便秘用什么穴?降脂用什么穴?

文 / 健康观念治疗
2020-10-29 09:36

10.犊鼻 (ST 35)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见图2-15)。又名外膝眼。

【主治】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

【体会】 向后内斜刺0.5~l寸。这个穴位大家都知道,膝眼,就像牛的鼻孔一样,中间的髌韧带像牛的鼻中隔,所以称外膝眼为犊鼻。膝眼是膝关节疾病最常用到的穴位,没有之一。一般屈膝取穴,平躺的时候腘窝下最好垫上东西,这个体位可以顺利的刺入关节腔,起到消炎止痛消肿的功效。

11.足三里 (ST 36) 合穴;胃之下合穴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见图2-15)。

【主治】 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诸疾;②下肢痿痹;③心悸,高血压,癫狂;④虚劳诸症,为强壮保健要穴。

【体会】 直刺1~2寸。强壮保健用,常用温灸法。足三里可能是人尽皆知的穴位,在门诊,还经常有人来找我用记号笔给他们点上足三里,回家自己按摩或者艾灸。“足三里抵一只老母鸡”的说法很多人都知道,说明足三里补气作用强。足三里用来补气时一般用的是艾灸而不是针刺,要是按摩的话,力量应当和缓轻柔。作为胃的下合穴,足三里是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最常用穴,无论是胃的实证还是胃的虚证,是腹胀呕吐,还是便秘腹泻,都可以使用。另外也可以用来治疗下肢疼痛无力等局部病。我们说“治萎独取阳明”,治疗中风偏瘫、截瘫等下肢肌肉无力的疾病,足三里是最常使用的穴位。还需要注意的是足三里的针刺方法,一般都是直刺,大部分情况下针感向下传导,因为中医认为“胃以降为顺”,所以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就这样治疗就好了。胃痛的时候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刺法,就是按住足三里的下方,针尖向上,使得针感向上传导,最好是能到胃,这叫做“气至病所”。大家要是按摩足三里的话,一定注意足三里穴位是否饱满,如果饱满可以按摩力量重点没关系;如果足三里穴位处凹陷,没有弹性,应当和缓轻柔,这才能起到补益的作用。

12.上巨虚 (ST 37) 大肠下合穴

【定位】 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见图2-15)。

【主治】 ①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等肠胃疾患;②下肢痿痹。

【体会】 直刺 l~2寸。上巨虚也很常用,用于腹泻和便秘,也可以用于局部的下肢麻木无力。在这两点上和足三里穴位用途类似。但是足三里基本是涵盖了整个消化道疾病,上巨虚主要用于大肠疾病,很多时候和天枢穴配合使用。另外,足三里补虚的作用是上巨虚所不具有。

图2-15

13.条口 (ST 38)

【定位】 上巨虚穴下2寸(见图2-15)。

【主治】 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体会】 直刺 l~1.5寸。条口穴上巨虚和下巨虚之间,上巨虚是大肠经的下合穴,下巨虚是小肠经的下合穴,条口穴显得不那么重要。所以条口穴除了局部作用以外,在消化道疾病中用的比较少。而是在肩周炎、肩关节疼痛中用的很多,成为条口穴的第一主治。“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和“迎香透四白治疗胆道蛔虫”一样,是建国后风起云涌学习针灸的五六十年代发现的有特效的针刺方法。胆道蛔虫现在基本上很难看到,所以像我们这一代的针灸医师都没有机会来实践。不同于此,肩周炎比比皆是,条口透承山应用还是很广泛。三寸以上的针,针尖冲着承山方向直刺,然后让患者活动肩关节,大部分肩关节活动范围能够有明显的改善。因为这个原因,有人又叫条口穴为“肩凝穴”。

14.下巨虚 (ST 39) 小肠下合穴

【定位】 上巨虚穴下3寸(见图2-15)。

【主治】 ①腹泻,痢疾,小腹痛;②下肢痿痹;③乳痈。

【体会】 直刺l~1.5寸。下巨虚是小肠经的下合穴,但是它不治疗小便不利,而是治疗腹泻、痢疾一类的疾病,主要是取小肠“泌别清浊”的功效,在中药方剂里也一样有这样的用法,叫做“利小便以实大便”,也就是说把肠道中的水分重吸收到尿液中,达到止泻的目的。

15.丰隆 (ST 40) 络穴

【定位】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见图2-15)。

【主治】 ①头痛,眩晕,癫狂;②咳嗽痰多;③下肢痿痹。

【体会】 直刺l~1.5寸。丰隆是胃经的络穴,但是它最大的功效是祛湿化痰。除了局部治疗下肢疼痛无力以外,其他所有的主治疾病都来自于它的祛湿化痰的作用。痰湿能够导致很多疾病,所以丰隆的治疗范围很广。比如它可以治疗头痛头晕,但必须是因为痰湿引起的头痛头晕。治疗癫狂,也是痰浊蒙蔽心窍的。有报道称丰隆可以降血脂,是因为高血脂在中医里也是痰湿的一种表现。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有空都可以按揉丰隆穴。丰隆穴多数局部肌肉比较饱满,按摩应当用重手法,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艾灸丰隆。

16.内庭 (ST 44) 荥穴

【定位】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见图2-16)。

【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②热病;③胃病吐酸,腹泻,痢疾,便秘;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体会】 直刺或斜刺0.5~0.8寸。内庭穴是胃经的荥穴,主要是用来泻胃经的热证,所以可以治疗胃火牙痛,胃火引起的便秘、吐酸,湿热引起的腹泻痢疾。

图2-16

17.厉兑(ST 45) 井穴

【定位】 第2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见图2-16)。

【主治】 ①鼻衄,齿痛,咽喉肿痛;②热病,多梦,癫狂。

【体会】 浅刺0.1寸。厉兑作为足六经中第一个介绍的井穴,我简单说一下。大部分井穴的位置都差不多,在趾甲角旁约0.1寸。主治都差不多,主要是泻本经的火,治疗各种热证,还可以治疗癫狂证。大部分井穴的都有类似的治疗作用,还有的井穴在此基础上有其他特殊作用,厉兑穴比较普通,没有其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