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话人生古法灸疗丨艾灸时应遵循这些规则,你知道多少?

文 / 佟话人生
2019-07-12 16:57

艾灸疗法是传统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灵 枢·官能篇》言: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医学入 门》曰: “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 , 说明艾灸疗法可起到针刺、药物起不到的效果。艾灸具有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拔毒泻热、消瘀散结等作用,具有广泛的临床适应证,在慢性病治疗及“治未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一些难治性疾 病,施灸后往往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艾灸疗法具有极大发展前景。正如《扁鹊心书》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可见,艾灸疗法不仅可以治病防病,还可以延缓衰老。

不论是刚接触艾灸,还是资深灸友,都不能忽视艾灸中的几个规则,它们直接影响着艾灸的效果。那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艾灸效果,让我们了解一下。

01多灸背,少灸胸

古人艾灸一般多选择背部穴位,而避免灸胸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应避免采用直接灸。一般来说头部、面部、胸膈以上的部位不宜多灸,而背部、下肢等肉厚部位则多灸无妨,尤其是背部腧穴多灸常灸无妨。

背部上有许多重要的腧穴,如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气海俞穴、关元俞穴、三焦俞穴等。这些穴位与五胜六腑相对应。所以多灸背都可祛病缓疾、延年益寿。

02文火补,武火泻

古人根据灸疗的温度和方法,将艾灸之火分为文火和武火两种。文火指的是火力小而缓;武火即火力大而猛的火。

文火和武火的艾灸作用是不同的。古人认为“文火为补,武火为泻”。意思是说,凡火力由小到大,不需要吹灭而使其慢慢燃尽者为补法,能起到温阳补虚作用;如果将火吹旺使病人有烫的感觉,则为泻法,能起到驱寒散结的作用。所以在艾灸时,我们不应一味追求武火,追求刺激,而应当根据病情或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温度。

03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是灸疗操作的常规。临床操作一般先灸上部、背部 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先阳后阴”的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而无亢胜的弊端。“先上后下”就是先灸头面躯干部,后灸四肢部,或先灸头面与胸部,后灸腹部和下肢部。因半身以上同天之阳,半身以下同地之阴,这样艾灸可以达到阴升阳降,水升火下,水火既济。

04选好时段效果最好

古人将天分为12个时辰, 分别对应十二经络,每个时辰有一条经络主要工作,所以要想通过艾负解决某条经络上的问题,最好能与经络工作时间相对应,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