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节气灸宜养肝清肝、祛湿排毒、增强免疫!

文 / 宛灸堂古法艾灸
2019-04-18 19: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古代解释即所谓“雨生百谷”,故此得名。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阳历4月19日至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为谷雨。

此时也是播种移苗、崦瓜点豆的最佳季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想了解更多艾灸知识,V信搜索“宛灸堂”)

谷雨三候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

“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茁壮成长。由于降雨增多,空气湿气大,天气莫测。

因此,谷雨前后,我们应遵循自然节气变化,针对气候特点进行艾灸养生。

谷雨艾灸养肝、护肝

谷雨过了,意味着春季就要快过去了,按照中医“春养肝”的观点,要抓紧时机艾灸调理肝血。艾灸要点重在养肝清肝、滋养明目。

养肝、护肝建议取穴:肝俞穴、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太冲等穴。

肝俞穴

取穴方法: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原理:

肝俞穴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穴是养肝不可缺少的穴位。肝俞穴与太冲穴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足三里

取穴方法: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取穴原理:

春季若阳气散于体表,内脏气血就会不足,还会引起脾胃消化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时对足三里进行艾灸,可调理脾胃,亦可调肝补肾、安神之效,有助于睡眠。同时对三阴交进行艾灸,有更好的引火下行作用。

三阴交

取穴方法:

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取穴原理:

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靠它们运化,所以养肝必须把脾胃这个运化气血的“机器”保养好,而足三里、三阴交就是补脾胃的要穴。

太溪穴

取穴方法: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穴原理: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输穴和原穴的,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属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的“滋水涵木”。

太冲穴

取穴方法:

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取穴原理: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中医学认为肝是主怒的“将军之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肝火旺,爱发脾气。从中医角度来说,高血压与肝阳上亢、肝火旺有关,艾灸太冲穴可有效降压;容易发怒、生气的人多艾灸太冲穴可有效缓解情绪。此外,在感冒初期艾灸或按摩太冲穴可以有效减轻感冒引起的双目流泪或干涩等不适。

艾灸方法:

点燃艾条一端,用艾火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距离皮肤3cm左右,如局部有温热热舒感觉,即固定不动,可随热感、时间调整艾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每次施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红晕为度。

养肝饮食

春季,肝木旺盛,脾衰弱,谷雨前后15天中,脾处于旺盛时期。 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的旺盛会使胃强健起来,从而使消化功能处于旺盛的状态,消化功能旺盛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因此这时正是补身的大好时机。 艾灸、饮食、运动等方面有效配合,效果更佳。

在众多的蔬菜之中,最适宜养肝的是菠菜。中医认为菠菜性甘凉,入肠、胃经。有补血止血、利五脏、通血脉、止咳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清理肠胃热毒的功效,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的辅助治疗常有良效。对春季里因为肝阴不足引起的高血压、头痛目眩和贫血等都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运动祛湿排毒

“谷雨”后,降雨明显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养生要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使体内与外界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

中医中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尤其春季总给人们一种万物生机的景象,此时野外空气特别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而运动为养阳最重要的一环,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等,也可以到野外春游。

不仅能够畅达心胸、怡情养性,且能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出汗量,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祛湿排毒,提高心肺功能,加强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