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太阳的第n个月,小中医默默掏出了自己祖传的火石

文 / 岐黄青年汇
2019-03-11 18:45

长三角绵绵细雨已下了一整个月

“包邮区”俨然变成了“包雨区

还有人

发布了“寻阳启事

太阳的“失踪”

后果很严重

因为南方人去年洗的衣服

今年还没干!!!

委员大大的回答是:

不过------

也有一部分人很开心了

#杭州内裤销量翻倍#

曾一度霸占着微博热搜

从前一周的货现在一两天就能卖完

虽然胖次销量好

可是呢--

听说诊所的收入也高涨

自然界的湿气

是容易化为邪气侵入人体

导致疾病,尤其是湿疹

而作为中医人的我们

在绵绵阴雨中

应该如何除湿呢?

PLAN A

吃吃吃

1.薏米红豆芡实粥

主料

配料

冰糖

方法

炒薏苡仁、赤小豆、芡实按 3:2:1 的比例投料,粥熟后可适量加冰糖调味食之(糖尿病人忌放糖)。

功效

赤小豆祛湿、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皂苷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肿作用,能解酒、解毒,对于肾脏病和心脏病,均有一定疗效;所含的叶酸有催乳的功效;具有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预防结石、减肥等作用。薏苡仁炒后寒性会减少,其祛湿效果比生薏苡仁更好。在熬制红豆薏米粥时,可加一点芡实,以增强健脾的作用。

2.黄花菜百合茶

原料

黄花菜 30 克,百合 30 克

方法

将黄花菜、百合洗净,剪去根蒂,用中火煮,然后加适量冰糖,即可以汤代茶饮用。每日 1~2 次,特别适合在晚上睡前 1 小时饮用。

功效

润肺止咳、解暑去烦、疏肝理气、养心安神。适合亚健康心烦、失眠患者食用。

3.苦瓜炒肉片

原料

苦瓜 100 克,猪肉 50 克

配料

葱姜盐料酒适量

方法

将苦瓜洗净、切碎,用中火焯水后取出,猪肉洗净后切肉丝,将植物油烧至热后倒入猪肉,加调料去腥,然后加入苦瓜一起烧熟即可食用。

功效

解暑去烦、调脂减肥、疏肝明目、补肾健脾的功效。适用于心悸、心慌、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

4.冬瓜芦根鸭块汤

原料

冬瓜 100 克,芦根 50 克,鸭块 250 克

配料

葱姜盐料酒适量

方法

冬瓜洗净、削皮、切块;冬瓜皮切下后不丢弃,装入纱布口袋扎紧;将芦根、冬瓜皮用中火煮 15 分钟后取汁去渣;将上汁与洗净的鸭肉块、冬瓜肉,加上葱、姜、料酒后同煮;最后放食盐,烧熟即可食用。

功效

滋阴养胃、利水消肿、解暑去烦、生津止咳、补肾健脾的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心烦口渴、肺热咳嗽、盗汗、便秘等患者。体质虚寒、腹部冷痛和泄泻患者忌食。

5.麦杞黄瓜茄子

原料

麦冬 6 克,枸杞子 9 克,黄瓜 150 克,茄子 150 克

配料

食油、蒜泥、姜、酱油、糖适量

方法

将黄瓜、茄子洗净、切块,黄瓜不需削皮,麦冬、枸杞子加水少许,用中火蒸熟后取出待用,将植物油烧热后倒入黄瓜、茄子块,炒熟后加麦冬、枸杞子和调料蒜泥、姜片、酱油、糖适量,烧熟即可食用。

功效

清暑除烦、消肿去火、润肺明目、补益肝肾的功效。适用于咽喉肿痛、小便不利、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

体质虚寒、腹部冷痛和泄泻患者忌食

PLAN B

艾灸

艾灸方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在相关穴位上方熏烤,以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

1. 关元穴

部位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作用

在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调理气血,也有补肾固精的效果

2. 中脘穴

部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作用

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有效缓解胃部出现的各种疾病及症状,如腹泻以及胃溃疡等,还能治疗痰湿气逆

3.丰隆穴

部位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作用

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起到健脾化湿的作用

4.解溪穴

部位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作用

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解决下肢痿痹的问题尤其有效

5.足三里穴

部位

在小腿外侧,髌韧带外侧凹陷下3寸

作用

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有助于治疗祛下肢痿痹、膝痛、水肿、脚气及一些消化系统症状

6.合谷穴

部位

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作用

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具有很好的升清降浊、疏通气血的作用

但对于体质比较差或者是怀有身孕的女性,在进行这个穴位的艾灸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慎用!

7.曲池穴

部位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

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很好的起到调理气血以及去除风湿的作用,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

--来自前南方人的祈求

南方的小伙伴们,

据说太阳公公年假休完了,

就要回来上班了,

撑住!

文案|荤烧饼

排版|寒衣

图片│来自网络

校对│小菠萝

参考文献│祛湿食疗有良方_韩德承

健脾祛湿食疗芳_钱静庄

经络腧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