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养生好时机,千万别灸错了顺序!
三伏天时间
头伏时间: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时间: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时间:8月16日-8月25日
三伏天艾灸顺序
三伏天艾灸也需要讲究顺序,时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方子明堂灸经》也说:“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灸慎之。”
施灸的一般顺序是,就阴阳而言,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
临床上施灸顺序:
先灸上部 → 后下部;
先灸背腰部 → 后灸胸腹部;
先灸头部 → 后灸四肢;
先灸阳经穴位 → 后灸阴经穴位;
施灸量先少 → 后逐步增加。
如不按顺序施灸,先灸下部,后灸头部,患者可能会出现头面烘热,口干咽燥等不适感。在施灸时还需结合病情,因病制宜,不可拘泥。
三伏天艾灸量多少?
艾灸应该考虑天时、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来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轻灸,才不会造成上火伤阴。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体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而壮年者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
不同艾灸产品施灸注意事项
艾灸的用量还与所用的艾灸方法及器材相关,使用不同艾灸器材艾灸用量也不同。我们结合凌远科技的艾灸产品给出建议使用的施灸时长及距离。
红光艾灸仪艾灸时长和距离
●保健灸
头面、胸部穴位:建议20~30分钟;
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建议30~40分钟;
腰腹部:建议40~60分钟左右;
●病症调理灸
建议在保健灸的基础上时间相对延长,1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施灸距离:建议灸头距离皮肤5~15厘米,应根据被施灸者对热度的传感灵活调节。
靶向艾灸盒施灸时长
●四穴养生灸法:
艾灸关元穴、命门穴、中脘穴、足三里来温补脾肾,补益肾气,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功效。每个穴位20-30分钟,春夏一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
●病症调理灸:
每次选3~5个穴位,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1天1-2次,10天为1疗程。
艾灸配穴
常见女性类问题的艾灸穴位
经期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宫寒不孕,伴有性冷淡、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三伏天艾灸慢性咳嗽
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
取穴:肺俞穴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容易腹泻拉肚子
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三伏天艾灸美容养颜
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松弛等问题。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神阙、中脘
作用:加速血液循环、美容养颜
三伏天艾灸空调病
长期呆在空调房,室内外温差大,易引发肩颈椎病。
取穴:大椎穴
作用:温阳利湿
三伏天艾灸暑湿症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现在是三伏灸最好的时机,赶紧艾灸起来,为身体补阳气,扶正气,轻轻松松养出好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