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同样是阳虚,为何就你没灸好?
一位灸友私信老师,她素有阳虚症状,所以想借三伏灸把身体给调理好。去年她和两个姐妹一起做了三伏灸,两个姐妹的阳虚症状都有明显改善,偏偏她反响平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同样是阳虚,为啥别人灸好了,就她灸不好?思来想去,她决定在做三伏灸前先咨询一下老师。
一、调理阳虚,必得艾灸!
首先,这位灸友的做法值得肯定。因为“天下扶阳,灼艾第一”,艾灸与阳虚之人天生一对,调理阳虚,必得艾灸!那么,在所有补充阳气的方法中,为什么艾灸能排第一呢?
我们来看艾灸用的原料——艾草。艾草产于阳面(能晒到太阳的地方),充分汲取太阳的精华,是纯阳植物。
艾灸就是对艾草或艾草制成的艾条烟熏火灼,使其温热之气及药性由肌表透达经络,经由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关系,而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艾灸时会释放出具有超强穿透力的近红外线,把艾草的药性及有效成分通过穴位经络传递至人体的病灶及脏腑,从而达到祛除病邪、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等目的。加上火本属阳,因此艾草燃烧后作用力更强,所以艾灸是古今公认的补充阳气最有效的方法。
夏季,人体阳气浮越,伏阴在内,加上暑多挟湿,常导致中焦温化寒湿之力不够,致使寒湿中阻。此外,人们习惯呆在空调房、喝冰镇冷饮、熬夜等,也在大量耗伤阳气。故而,夏季宜艾灸养阳。
二、先天之阳VS后天之阳
人体阳气分为两部分:一是先天之阳(元阳),二是后天之阳。
先天之阳相当于火种,来自于先天之本——肾,它主要依靠遗传;后天之阳相当于木材,来自于后天之本——脾胃,它主要从水谷精微中获得。一堆火要想烧得旺盛持久,仅有火种是不够的,还要木材。肾,就是我们的先天火种;脾胃,就是我们的后天木材。
由于先天之阳与后天之阳的缘故,一般我们所说的阳虚,主要指肾阳虚和脾阳虚。
三、五脏皆有阳虚
阳虚好比火力不足,落实到人体感觉上,就是一个字:冷。也就是说,无论哪种阳虚,“冷”是它们的共同点。
上文说了,阳虚以肾阳虚和脾阳虚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脏腑就不会阳虚——事实上,五脏皆有阳虚。并且,脏腑不同,阳虚症状也不同,当然,配穴也不同,具体如下:
1、肾阳虚
症状:最典型的症状是神疲乏力,没有精气神。此外,还常常腰以下发凉,因为“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火力不够,腰部首当其冲受影响。其他症状还有面色发暗、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频多、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白带清稀、宫寒不孕、下肢浮肿、畏寒怕冷等。
治则:温补肾阳,兼养精血
取穴:命门、肾俞、关元、太溪
2、脾阳虚
症状: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恶心呃逆、腹冷腹胀、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大便稀溏、舌淡而胖、舌苔白滑、畏寒怕冷等。
治则:温中健脾
取穴:脾俞、神阙、关元、足三里、阴陵泉
3、胃阳虚
症状:不思饮食、恶心欲呕、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畏寒怕冷等。
治则:温中和胃
取穴:胃俞、中脘、梁门、关元、足三里、梁丘、冲阳
4、心阳虚
症状:心脏部位发凉、怕冷,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心悸冷汗,心神不宁,失眠多梦,面色少华,恶寒怕冷等。
治则:温通心阳,兼养心神
取穴:心俞、膻中、至阳、关元、极泉、神门
5、肝阳虚
症状:头晕目眩、疲劳无力、两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抑郁、多疑善虑、月经不调、腰腹疼痛、脾气急躁、恶寒怕冷等。
治则:疏肝理气,兼养肝血
取穴:肝俞、膝关、章门、期门、阳陵泉、太冲、行间
6、肺阳虚
症状: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气喘气短,稍微一动就这样。此外,还常表现为咳喘无力、呼吸微弱、声低懒言、咳痰清稀、流清鼻涕、面色淡白、恶寒怕冷等。
治则:温补肺阳,宣肺散寒
取穴:肺俞、大椎、风门、迎香、合谷
综上所述,阳虚以“恶寒怕冷”症状为要点,但不同脏腑的具体表征不同,配穴也有所区别,故而,在调理阳虚之前必须先辨证,辨明到底是哪种阳虚?
四、阳虚,必须灸透督脉!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所以,阳虚之人要补充阳气,必先灸透督脉,无论哪种阳虚都是如此。
灸透督脉有两种方法:首先推荐督灸,其次推荐隔姜灸重点穴位。
1、督灸
督灸又称长蛇灸,这是灸透督脉的最佳方法:一来因为督脉“阳脉之海”的特性,二来因为督脉位置特殊——脊柱脂肪少,方便艾灸的药性和热力尽可能深地透达经络。
具体步骤
1、生姜2斤,用榨汁机榨出姜汁,将姜泥姜汁留作备用;
2、将肉桂、丁香、花椒等温经散寒的中药打粉,制成脊疗粉;
3、将姜汁均匀涂抹于脊柱,撒上脊疗粉,再铺上姜泥(1-2厘米厚,4-5厘米宽);
4、将艾柱放在姜泥上,用打火机点燃;
5、根据受灸者的承受能力,酌情增减艾柱;
6、待脊柱乃至整个背部温热后即可;
7、艾灰和姜泥停留一段时间后再去除。
按照这种方法艾灸后,脊柱皮肤温暖潮红,整个背部都暖烘烘的,甚至腹部乃至全身都有热感,对腰脊酸软、痛经闭经、头昏头重等都有效果。
2、隔姜灸重点穴位
督灸虽好,但有些人嫌麻烦,这种情况下,可以隔姜灸重点穴位代替,效果也很好。
具体方法是:将姜片切成薄片、扎孔,将艾绒放在姜片上,在重要穴位上点燃。
一般取以下穴位:
会阴穴:阴经脉气交会之所
会阴穴是任督二脉的下交位置,任脉统于前,主一身之阴;督脉率于后,主一身之阳。任督二脉相通,温热之气才能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环不息。
长强穴:阳气生发的起点
长强穴是督脉的起始穴,古人对此穴的穴名有过这样的解释:“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这句话表明:长强穴是保证人体气血循环的第一要穴。
注:由于会阴穴和长强穴比较隐秘,可以通过专用的坐灸凳温灸。
腰阳关穴:阴阳相交之点
腰阳关穴是阴阳交汇点,它相当于阳气通行的“关口”,很多人总是感到后背发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阴阳交会点的经络不通,致使阳气无法上行。艾灸腰阳关,就好比打通了阳气通行的“关口”,阳气得以畅通无阻。
命门穴:肾阳藏身之地
肾阳是元阳,那么它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命门穴中。俗话说“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这里所说的火力,就是命门所藏之真火,称为命门之火。艾灸命门穴,就像“煽风点火”一样,能够生发肾阳,让肾阳之火得以循经而行。
至阳穴:阳气最盛之处
所谓“至”,就是极致、鼎盛的意思,至阳穴就是阳气到达了顶点,即将由盛转衰的穴位。艾灸至阳穴,可以让阳气维持在鼎盛状态久一点。此外,至阳穴还有补心的作用,如果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心悸等,建议艾灸至阳穴,效果堪比“强心针”。
陶道穴:气血循环之道
人体督脉的气血从长强穴开始,经过陶道穴,到达百会穴,再经过前额,与任脉相接,继而再转入长强穴,进入督脉,以此循环,川流不息。
古人用“陶”形容物体旋转之快,因而陶道穴就是气血循行速度极快的一个穴位。气血自由不停地循环运转,才能阴阳协调。艾灸陶道穴,可以促进全身气血循环,尤其手脚冰凉之人,说明气血运行不畅,尤其要艾灸陶道穴。
大椎穴:诸阳之会
大椎穴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被誉为“诸阳之会”,它是三伏灸、三九灸的必灸穴位。艾灸大椎穴,好比给人体再造一个“小太阳”,特别适合体寒、阳虚、免疫力差的人。
关元穴:补充元气的重要穴位
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的交会穴,真阴真阳皆关锁于此。艾灸关元穴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起到暖丹田、壮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效果。
备注:更多辨证配穴咨询可以关注 “艾灸匠心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