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疗法,乳根穴主治胸下满闷,食不下咽,胸痛乳痛,霍乱转筋

文 / 武艺堂
2018-07-12 10:45

乳根穴 Rǔgēn(ST 18)

穴位疗法,乳根穴主治胸下满闷,食不下咽,胸痛乳痛,霍乱转筋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布有第5肋间神经分支及肋间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少乳,乳痈,及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条灸5-10分钟。

位置: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位于第五肋间隙,胸大肌下部,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名解〗

1)乳根。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乳房发育充实的根本。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经脉气血下行而来,由于气血物质中的经水部分不断气化,加之膺窗穴外传体表的心部之火,因此,本穴中的气血物质实际上已无地部经水,而是火生之土。由于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干硬结实,对乳上部的肌肉物质(脾土)有承托作用,是乳部肌肉承固的根本,故名。

2)薛息。薛息,歇息之假用也,亦为停驻之意。薛息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停驻,故名。理同乳根之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存留穴周内外,气化之气循胃经疏散。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

〖主治〗胸下满闷,食不下咽,胸痛乳痛,乳瘀,霍乱转筋,寒痛咳逆,臂肿痛。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注〗库房与乳根为调节乳肌的二个重要穴道,若单纯为胃气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细小或乳房下坠,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疗有奇效。

标准定位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取法

仰卧位,乳头直下,在第五肋间隙中取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腹外斜肌、第五肋间结构。皮肤由第四、五、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针经皮下组织, 至胸大肌及腹外斜肌, 前肌由胸前神经支配, 后肌由肋间神经支配。第五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其深面,除胸内筋膜、胸膜和肺外,左侧穴位内侧有心包及其内的心脏,右侧则有膈、肝的上缘。

功用

通乳化瘀,宣肺利气。

主治病症

1.妇产科系统疾病:乳汁不足,乳腺炎;

2.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臂丛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乳房。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