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片检出致癌物?商家还说符合标准?一篇帮你捋清楚这个迷惑事件

文 / 丁香生活研究所
2020-11-04 09:03

这两天,一则热搜上的新闻引发了很多人关注:

而接下来某些品牌的回应「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相应产品仍然正常销售」就更让网友生气和不解。明明检测出致癌物,怎么还能这么理直气壮?!

我们咨询了多位食品安全相关的专家,今天就来给大家说明白:薯片是否致癌,为什么没有国家标准却检测出「超标」。想要结论的同学,可以直接拉到文末,好奇为什么有这么个结论,往下看~

——

这次抽检出薯片中所谓的致癌物,叫做「丙烯酰胺」,根据 IRA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它属于「可能对人类致癌」的 2A 类致癌物。

2A 类致癌物啥意思?对人类来说,它们致癌的证据力度还不是很充分。但与此同时,它们要么是在动物实验中明确会对动物致癌,要么从原理上来说会致癌。综合一下就是说,丙烯酰胺致癌的风险是确实存在的。

你可能还是没概念,这么说吧,属于 2A 类致癌物同一类别的,还有我们常吃的牛、羊肉等红肉,以及……熬夜,其实也是。

听上去感觉分分钟就快不行了。再补充一个扎心事实:丙烯酰胺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极其常见,根本躲不开!

这是因为,只要食物原材料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经过高温(大于 120℃)油炸、高温烧烤,发生美拉德反应后就会产生丙烯酰胺。

油条、麻花、饼干、面包、薯片、薯条、烤肉、烤肠......全都有。而且,越是颜色发黄、发褐、发焦的,丙烯酰胺含量越高。

——

先别恐慌,还是有「红线」可以参考的:

根据联合国世卫组织和欧盟的研究模型数据换算,对于体重 75kg 和体重 55kg 的成年人来说,丙烯酰胺的每日摄入量分别超过 12750 微克和 9350 微克时,就会有一定概率发生癌症(模型推测:大约是样本人群中不小于 10% 的机率)。

焙烤型薯片丙烯酰胺平均含量(3441 微克/每千克)高于油炸型薯片(547 微克/每千克)。

从理论上推测,要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每个成年人每天吃 3~4 千克薯片(不考虑其他食品也有丙烯酰胺和其他致癌因素)。这很明显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以为可以从此放心大吃了吗?

开玩笑,研究所怎么可能会推荐吃薯片。除了致癌风险,薯片的高脂肪、高热量、高钠......都不是啥好东西,健康隐患还有很多。而且根据这次的检测报告,非油炸的焙烤型薯片也不比油炸型更健康。

总之,薯片偶尔吃吃还行,能戒掉还是更好。

这次新闻引发恐慌以后,发布检测报告的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特地声明:丙烯酰胺「超标」的说法本身就不对。

也就是说,品牌方的回应从字面上看是没毛病:国家对于食品中的丙烯酰胺确实没有限量标准。

而其实不只中国,全世界都没有。目前对于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丙烯酰胺的限量问题都缺乏相应指标,也缺乏相对可靠的数据和研究来指导标准的制订。在欧盟 EFSA 和美国 FDA 的专项页面中,都没有提到具体限量多少才是安全的。

可能有比较认真的同学会好奇,检测报告和上面的声明里也都提到了欧盟 750 微克/每千克的参考值,不就是安全标准吗?

我们找到了欧盟规定的原始文件,「每千克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不超过 750 微克」的意思是说,企业可以用这个数值作为一个生产方面的参考。

如果低于这个值,就说明生产加工中采取的控制致癌物生成措施确实有效果;如果比这个值高也不代表不能在市场上卖,只不过欧盟可能会建议企业修改加工参数,尽量降低丙烯酰胺的检测值。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所以,被点名的一些薯片还在正常售卖,也没有问题,放在欧盟也一样可以卖,没必要妄自菲薄。

——

现实是,一项标准的制订工作远比我们想像的要更加庞大和复杂。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组织机构,要将某一种物质在政策层面上进行限制,都需要大量的研究、数据和评估来支持。

而丙烯酰胺从食品中被发现至今,时间并不长,大量的问题虽然在研究中,但都还没有得出可靠有效的结论,也缺乏相应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数据与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