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不同,灸法也不同,赶紧对照一下吧!
女人脸上的斑有多猖獗?打开电视就知道了,无论哪个电视购物频道,几乎每隔几小时就会推荐一款祛斑霜,节目主持人也都无一例外声嘶力竭地演示产品的祛斑威力,至于效果如何,还是那句话:信了,你就输了。那么,为什么女人爱长斑?到底该怎么有效祛斑呢?
一、为什么祛斑难?
名医朱丹溪曾说过:“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体表的皮肤与内里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脸上的斑是其实是身体有了亚健康甚至疾病的反映。反之,脏腑调和、气血充盈、经脉通畅,身体就不会出问题,脸上也就不会产生斑点。
多数女性发现脸上长斑后,第一个习惯性动作就是抹祛斑霜,结果往往是钱花了不少,但脸上的斑非但没有消退,反而越来越多。这都是因为没有对症治疗的缘故,不从本源出发,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二、不同位置长斑,代表不同问题
面部其实是人体的缩影,五脏六腑对应着面中部,四肢对应着面颊外侧的中下部。因此,哪里有斑,就说明该部位对应的经脉和脏腑器官存在问题。斑颜色越深、边界越清晰,疾病症状就越明显,而浅淡的斑往往出现于自觉症状之前。故而,通过观察斑的位置、大小、深浅等,就能及早了解脏腑器官的健康状况。
1、额头两侧及太阳穴
此处是两侧胆经的循行部位,若有斑,常为肝胆功能失调、肝郁气滞所致,常有消化功能减弱、失眠多梦的症状。
2、外眼角下
外眼角下对应的是颈肩、上肢,此处长斑,提示肩关节受风寒侵袭或颈肩肌肉劳损,常有颈肩僵硬、酸痛的症状,须警惕颈肩部疾患。
3、鼻梁中间
鼻梁中部对应的是肝胆。面色青黄,鼻中部出现斑,多与肝气郁结、情志不遂、精神压力大有关,提示肝失疏泄、肝胆郁滞,须警惕脂肪肝、肝胆疾患。
4、两颧部
两颧部中央是小肠经循行的部位,两颧外侧是肾的对应区,上部是三焦经循行部位。颧骨部位的斑多伴有气短乏力、心慌胸闷、消化功能减退等症状,是消化系统和心脏功能减弱的表现。两颧部至耳前及上方有斑,提示肾气虚、三焦气机不畅、脂代谢紊乱。
5、上唇
上唇是大肠经的循行部位,对应的是泌尿生殖器官。此处长斑是肾气不足、大肠虚寒的征兆,常伴有便秘、月经不调等症状,应警惕子宫、卵巢疾患。
6、下颌外侧
下颌外侧对应的是下肢、胃经、大肠经、小肠经循行处。此处有斑提示下肢血液循环不良,是脾肾气虚的征兆,常伴有下肢酸痛、腰膝酸软、手足寒凉、消化功能减弱等症状。
三、瘀块,既致病又致斑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斑的出现基本与脾虚、气滞、血瘀、寒凝等脱不了干系,正是这几种情况导致痰瘀湿毒等堵塞经络,瘀块积在体内就表现为痛经、血块多、子宫肌瘤等病理表征,瘀块积在表皮就形成了斑。故而,中医有 “无瘀不成病”“无瘀不成斑”之说。
而女性由于体质的因素——女属阴大多体寒、女人性格内向大多气滞、女人不爱运动阳气不易升发,特别容易出现气机不畅、血虚血瘀、经络瘀堵等状况,故而成为因瘀致病、因瘀致斑的重点人群。
四、化瘀通络是祛斑之本
既然脸上斑块是体内瘀块所致,那么祛斑必先化瘀通络!那么,为什么推荐采用艾灸疗法呢?
《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其他植物都是阴阳同体,唯有艾草只有阳没有阴,作为纯阳之物的它拥有最切合人体的阳气。故而,兼具了艾叶“通十二经走三阴”和火之热力双重优点的艾灸,具有极强的化瘀通络作用。艾灸能调畅气机、消融瘀堵、温经通络,气得温则行,气行血亦行,经气顺利运行了,血液循环通畅了,瘀块就会自散。所以,艾灸是真正从源头上祛斑养颜。
根据上文的分析,由于体内瘀血阻滞,脸上有斑的女性多数有妇科疾病,比如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并且由于“不通则痛”的缘故,她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伴有体痛。因此,中医认为,想治愈妇科疾病,活血化瘀是关键。很多灸友最初艾灸时,主要是为了祛斑,但坚持艾灸下来,不光脸上的斑消失了,连痛经、心腹冷痛等症状也随之消失了,这其实就是艾灸活血化瘀的功劳。
五、灸疗方案
1、活血化瘀
首先,“脸上斑块,体内瘀块”,因此艾灸祛斑的首要原则是活血化瘀,将体内瘀块悉数祛除。建议挑选以下穴位:
心俞穴:强化心脏泵血能力,让血液行之有力;
膈俞穴:养血和营、理气宽胸、活血通脉;
神阙穴:鼓舞脾胃阳气,给全身供暖,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血海穴:祛瘀生新、引血归脾、养血活血、理血调经;
地机穴: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足三里穴:行气活血、引血下行;
三阴交穴:调和气血、健脾益胃、调肝补肾。
2、疏通经络
其次,针对不同位置的斑块,艾灸其相应的经络及穴位。
比如,长在额头两侧及太阳穴的斑,就应该灸通胆经,可重点艾灸胆俞穴、肩井穴、日月穴、阳陵泉穴、丘墟穴等。
3、对症治疗
再次,阿是穴是艾灸重点,就是说,斑块在哪里就艾灸哪里,可以直接在斑块处使用温和灸。
4、辨证分型
此外,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血瘀,还应辩证分型:
气滞血瘀:加灸肝俞、期门、太冲;
气虚血瘀:加灸膻中、中脘、气海、关元等;
血寒血瘀:加灸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关元、阴陵泉;
血热血瘀:加灸膈俞、中都、太冲等;
湿痰阻遏:加灸中脘、天枢、水分、阴陵泉等。
备注:更多辨证配穴咨询可以关注 “艾灸匠心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