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之施灸方向探讨

文 / 北京云天元科技
2018-05-07 14:05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炷或艾条,借助其灸火的热力及药性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灵枢·官能》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中亦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由此可见,灸法有中医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灸效的产生,受灸材、灸量、灸法、灸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艾灸操作方法对灸效起重要作用。

“灸向”由来试析

灸序,即施灸的先后顺序,具体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阳后阴和先少后多之序。“灸向”一词是由中医古代医籍中提炼而出的,艾灸操作的方向是基于特定的媒介而存在的,可以是某一条经络,也可以是某一特定部位。《千金要方》“灸例”中述:“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黄帝明堂灸经》载:“有病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皆宜审之”。古代医家在临床使用灸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了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阳后阴以及先少后多的灸治顺序和原则。

“灸向”对灸效的影响

1.施灸方向与循经感传

循经感传现象,具体是指用针刺、艾灸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胀、痛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路线传导,并被大脑感知的现象。十二经脉首尾衔接, 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具体以“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循行方式相连成环,构成一个气血循环通路系统,即所谓“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循经感传路线与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保持一致,循经感传的方向呈双向性,而且具有回流的特点,循经性与可阻滞性也是循经感传的突出特征,《金针赋》述:“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灸感感传受生理、病理、时间、个体等诸多因素影响。灸感的主要特征是循经传导,一般感传易于发生者,灸效亦愈显著,然而并不是每一种疾病都能出现感传,也并不是每一种疾病必须有感传出现才能产生灸效,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而分别对待。

1.施灸方向与迎随补泻

迎随补泻是一种古代针刺手法,具体操作为: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灵枢·小针解》记载:“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灵枢·终始》记载:“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说明人体的气血往来有逆顺之别,针刺时可逆其经脉循行以泻其邪气,顺其经脉循行以补其正气,从而起到补虚泻实的治疗作用,正所谓“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背俞》云:“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说明早在《内经》时期就有灸法补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