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胃动力,促进和加强胃肠消化,就找中脘穴

文 / 回眸浅笑
2017-12-25 10:41

胃是后天之本,直接影响五脏六腑。人的气血不足,源头就在脾胃。人体很多疾病都是因为胃的问题引起的。胃气不足脾胃衰弱也是引起衰老的重要原因。面黄肌瘦问题,食欲不振问题,消化不良问题,便秘问题,腹胀腹痛腹泻问题,体力不支精神不济问题,神经衰弱问题,耳鸣目眩问题,疾病抵抗力低下问题,甚至女同胞的眼袋与黑眼圈问题等等,都是因了胃气不足脾胃虚弱诱发的。人体的中脘穴就是主管脾胃的重要穴位。经常艾灸或者按摩中脘穴,能增强胃气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提高胃动力,促进和加强胃肠消化,就找中脘穴

中脘:脐上四寸,当鸠尾与神阙连线的中点取之,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是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具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除了中脘穴外,还可以配合关元穴以温肾培元。此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亦是临床常用保健要穴,为胃之合穴,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效。经研究证实,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对于胃来说,其功能是以降为顺,即使阳明燥火强盛也是因寒邪凝胃而产生的,应该辅助阳明燥火来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阳明燥火自消。所以不论胃寒还是胃热,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气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会恢复。在灸中脘时,患者哪里有病,艾炷的热量就会主动“通窜”到哪里,“通窜”的痛感要比烧灼皮肤的痛感强烈的多。一般会首先“通窜”到十二指肠的位置,然后“通窜”到贲门、胃部、幽门,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热量就会自然“通窜”到肝区(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疗各种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

提高胃动力,促进和加强胃肠消化,就找中脘穴

经常艾灸的人知道:人体的腹部,肚脐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有上、中、下脘三个穴,依据位置的高低来分,最重要的是“脘”字,脘是指胃,上、中、下脘,表示这几个穴分别处于胃的上、中、下部。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贲门相对应,贲门指的是食管,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上脘穴对人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它原因而导致的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中脘穴在胃的中部,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对脾胃疾病的治疗效果是最好。是脾胃病的常用穴。研究发现,刺激中脘穴胃的蠕动会增强,表现为幽门(幽门是胃和十二指肠的连接口,食物从这个口进十二指肠)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肠连接的转弯处。胃虽然是消化器官,但它只对食物进行粗略的加工。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处。对食物在胃中下不去而导致的腹胀、胃痛、呕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因为它在胃的下部,对因中气不足导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提高胃动力,促进和加强胃肠消化,就找中脘穴

上、中、下脘可以同时艾灸刺激,采用隔姜灸的方式,将姜切成薄薄的片,如硬币厚度,然后通过艾灸的方式来熏烤。通过热度的传递,将生姜汁中的热性成分渗入皮肤,可以很简便地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呢,中医有三个穴位专门负责瘦身,长期坚持,就可塑造窈窕美体,上脘穴:为食道减负。中脘穴:加快胃蠕动。下脘穴:让毒素不滞留。

1、按摩中脘穴

A、点揉法:此方法适用于胃气痛、刺痛、烧痛等实症。两手中指或者两手中指食指一并用力点在穴位上,10秒钟左右松开。然后再点,再松开。力度以自己的耐受力为准。此时,应该出现酸胀酸痛或打嗝的现象。点揉直到症状缓解为止。

B、按揉法:此方法适用于胃部隐隐作痛等虚症或养身保健。手掌的掌心甚至全手掌向下按在穴位上,然后顺时针或者反时针方向揉搓三到五分钟。每天坚持。

提高胃动力,促进和加强胃肠消化,就找中脘穴

2、艾灸中脘穴

A、艾炷隔姜灸,每次5壮,艾炷如麦粒粒大小,无瘢痕灸,一般3日灸1次。

B、艾条悬灸:温和灸为主,每次20分钟,隔日1次,连续2个月方有收效。

提高胃动力,促进和加强胃肠消化,就找中脘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