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六点说】胸腹部和腰背部以下的常用穴位
一档专注儿童健康,系统化儿推科普的栏目。
节目开始前,先送给大家一副对联:沛县华佗炼麻沸,终南妙应著千金
又到六点啦,欢迎大家准时收看!
我是儿推世家陶奎元老师,今天我们要说的话题仍然是胸腹部和腰背部以下的常用穴位,共有11个。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1、天突、俞府、膻中
部位:天突——胸骨上凹陷中
俞府——锁骨与第一肋间隙之间,前正中线旁开2寸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操作:震颤法。食指点天突、拇食二指点两侧俞府,时间3~5分钟,然后用掌根由膻中向下推摩50 次
功效:宽胸顺气,降痰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喘、哮、 痰、气管炎等
临床:天突配内关顺揉100 次,治疗哮喘
2、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
部位:彧中——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灵墟——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封——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步廊——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功效:宽胸顺气、降逆定喘
临床:挑刺俞府至布廊六穴,配火罐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效佳
3、中脘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
操作:揉、推
功效:推法:由喉间推至中脘下——降逆
由中脘推至喉间——催吐
揉法:顺揉中脘——消食导滞
逆揉中脘——健脾和胃
4、神阙
部位:肚脐正中
操作:按揉
功效:顺揉为泻,逆揉为补
主治: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食积等
补法用于一切虚寒性泻痢
临床:另外可用于小儿黄疸、小儿脐风
脐风用灸法
黄疸:以荞麦面作饼,上面略凹陷,施艾灸法。
5、气海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 寸
操作:震颤法,3~5 分钟
功效:升阳散寒
主治:痰结及夜间遗尿
6、关元
部位:脐下3 寸
操作:颤法、3~5 分钟
功效:培元固本、温肾壮阳
主治:先天不足、善惊易恐、遗尿等
第四节 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1、肺俞
部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操作:揉、颤
功效:通宣理肺、止咳化痰、顺气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1)外揉为泻、清肺;内揉为补、补肺益气 (2)刺拔罐、治疗肺炎效佳;亦可治疗痰闭所致急惊厥,效佳
2、命门
部位:2、3 腰椎棘突间
操作:搓
功效:温补肾阳、培元固本
主治:先天不足、下寒腹痛、遗尿等
3、龟尾及七节骨
部位:尾骨尽头至第四腰椎成一直线
操作:推、捏脊
功效:调理胃肠 上推上捏为补,下推下捏为泻
主治:补法用于虚寒泻痢等; 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等
4、长强
部位:尾骨尽头于肛门之间
操作:揉、颤或点刺
功效:调理胃肠
主治:痔疮、脱肛、久泻(多用) 点刺长强治泄泻效佳,如点刺后仍泄泻,则为生理性泄泻
临床:点刺长强其上下左右,如梅花状,主治癫痫
5、涌泉
部位:脚底人字形纹缝顶点
功效:左揉止吐、右揉止泻----男孩
左揉止泻、右揉止吐----女孩
搓法能引热下行
临床:口疮---吴茱萸研末、醋调敷于双脚涌泉穴,效佳. 如吴茱萸加醋敷于男左脚、女右脚治久泻不止效佳。
好啦,今天的知识讲解就到这里啦~
明天下午6点,不见不散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