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处方:消渴方
【组成】:胃脘下俞(胰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
胃脘下俞,中医腧穴,又名胰俞,为奇穴,出自于《备急千金要方》,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或俯伏取之,直刺0.3~0.5寸,或斜向脊柱刺入1~1.5寸;可灸。
【刺灸法】:针刺【方义】:胃脘下俞又名胰俞,为奇穴,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肺俞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脾俞调节脾胃功能;肾经原穴太溪与肾之俞穴肾俞相配,滋补肾阴,清热润燥;三阴交滋补肝脾肾三脏;足三里清胃泻火,和中养阴。【主治】:消渴病【加减】:1、上消者,配太渊、少府;2、中消者,配内庭、中脘;3、下消者,配照海、太冲;4、阴阳两虚者,配命门、气海、关元;5、烦渴、口燥者,配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6、多食善饥者,配合谷、丰隆、中脘;7、便秘者,配天枢、大肠俞、支沟、照海;8、多尿、盗汗者,配复溜、关元;9、视物模糊者,配风池、攒竹、光明、太冲;10、上肢疼痛或麻木者,配肩髃、曲池、合谷、八邪;11、下肢疼痛或麻木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八风;12、皮肤瘙痒者,配风市、血海、三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