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包括5大原因,心动过缓可用中医穴位刺激法缓解

文 / 我有一个大橘子
2021-04-11 10:55

窦性心动过缓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特别常见,不过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几率比较多。那么日常生活中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心动过缓常见原因:

1.经常锻炼运动的人群,由于此类人群长期锻炼,心肌纤维粗壮有力,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耐受性较好,在每分钟输出量相同的情况下,故运动员的心率就要比普通人的心率慢。

2.年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主要人群可出现心脏电路传导功能及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发展改变,导致心脏电冲动产生相对较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性改变,是器官衰老的表现。

3.一些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内膜炎、心肌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等,应根据患者过去的病史和现在的病史进行诊断。

4.药物影响因素,如长期服用地高辛、胺碘酮、镇静催眠药等,可抑制心脏进行跳动,导致出现心跳速度减慢。

5.心脏的自主神经紊乱。比较分析常见的是迷走神经系统受到刺激就会通过抑制心脏跳动,导致心跳缓慢。

中医针灸的穴位刺激学习方法,对心动过缓有治疗主要作用,从以下几个问题方面可以考虑穴位,不同穴位,要采用适宜的刺激方法,才能安全有效。

1.刺激动脉壁

(1)太原:手太阴原孔,八会孔的脉搏,对于动脉跳动明显的地方,针尖到血管壁上,用血管跳动和针尖跳,可以定期刺激血管壁,有调节血压、调节心率的效果。

②太溪:足少阴原穴,为胫后动脉出现搏动情况明显处,针法可以同上。

临床中,以第一类刺激为主,兴奋相关神经,提高心率,如果患者病程日久,伴有心悸,可加第二类穴位刺激,有助平衡心率。

2.兴奋相关神经

①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穴下为正中神经,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结合正中神经,可以进行调整以及心率,有效提高治疗患者房颤、心动过缓。针刺时应出现轻微麻感,以辐射至指尖中部为宜。

②极泉:手少阴经起始穴,穴下有腋神经,并靠近腋动静脉,针刺时为避免直接刺入患者血管,多从天泉斜刺,或极泉穴下2寸针刺,出现麻电感为宜。平时自理可以用手指拨动极地弹簧,也可以用辐射麻醉感应到手、无名氏和小指尖为宜。

③膻中、鸠尾: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为任脉之络,两穴其下临近于膈下,针刺可影响以及纵膈之内进行调控作用于心的自主学习神经,从而产生影响最大心率,但需要我们注意设计手法宜轻,不要为了刺激过大,建议可以用手大鱼际上下擦摩,出现打现象为佳,切忌手法过重,易导致患者心悸。不建议针灸。

④心俞、厥阴俞、灵台:这些不同穴位或为心、心包之背俞穴,或在背部心之后壁或者附近,临近胸4-6脊神经经过一个位置,艾灸、针刺治疗均有自己兴奋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