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古针法一: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文 / 和你一起了解健康
2021-03-27 18:43

两千五百年前的天空,清澈而透明,灿烂的银河悬挂于大地之上。

然而,求知若渴的黄帝并无暇欣赏这一绚丽的景象。彼时的他,正在名医岐伯的循循善导之下认识九种形态各异的针具,揣摩针下虚实之奥妙。跳跃的篝火,映照着年轻首领炯炯有神的目光。

经过几天的教学相处,岐伯发现,眼前这位孜孜不倦的高级别“学生”,不仅有着异乎常人的悟性,而且,在他身上更有着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联想到近期奇特的天象,熟知天文的老医者不禁一惊:一位影响万世的圣人已经出现!

……

【原文1】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白话解】黄帝对岐伯说:我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养育他们,并征收他们的钱粮赋税。我怜悯他们时常不能生产自给,还接连不断地生病。对于疾病的治疗,我想使他们避免遭受药物、砭石的伤害,而仅用微小的针,刺入肌肤,就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气血在经脉中逆顺运行、出入离合循行无阻,从而治愈疾病。同时,为了把这种疗法流传到后世去,就必须明确地制定出使用法则,而使它永远不会湮没,历久而不失传;并且这个法则还应该是容易运用而不容易忘记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其有纲有纪,清楚地分出章节,辨明表里关系,确定气血终而复始的循行规律。而所用的针具也都要交待出具体的形状。为此,我想综合以上的问题先著一部针经。现在,我想听听你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

【原文2】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净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白话解】岐伯回答说:让我尽我所能依次陈述,使它条理清楚,就像万物起于一而终于九的规律一样清楚明白。现在让我首先来谈一谈关于用针治病的一般道理。

运用小针治病的要领,说起来比较容易,可是要达到精妙的境界就不容易了。一般技术粗浅的医生,只是拘泥于观察病人的形体,单从外表上辨别病情;而技术高明的医生则更注重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及气血盛衰的情况。高明的医生可以辨别神气的盛衰,并且还能了解客居在人体内的外邪往来出入的门户所在。要知道,没有看出疾病的性质,怎么能知道疾病的来源,而给以适当的治疗呢?

至于针刺的微妙作用,关键在于正确使用疾徐的不同手法。在这方面,粗率的医生,仅仅会依据症状而取用关节附近的若干与症状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惟有高明的医生,才会根据病人经络中气机的变化,而选取相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人体经络气机的变化是离不开穴位空窍的。在这些空窍中,所反映出的气血虚实盛衰的变化,是至清至静而微妙的。当邪势正盛的时候,切不可迎其势而用补法;而当邪气已去时,则不宜再用泻法去追泻邪气。

知道气机变化之理的医工,谨守着气的往来之际,及时运用补泻之法,不能差之毫发;不懂得气机运行之理的人,到了应该补泻的时候而不能及时地运用手法,就好像是箭扣在弦上,应当发射而不发射一样。用针的人必须知道气机的往来运行变化,并相应地严格由气机运行来把握针刺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粗率的医生对这一点,不能明了;惟有高明的医生,才能体察到其中的妙用。

至于气的逆顺,气已去的,脉气虚而小,为逆;气已来的,脉气平而和,为顺。清楚地了解气的往来逆顺变化,就可以毫无疑问地及时施行针法。根据经气的循行方向,朝着经气来的方向进针,和它的来势相逆,用泻法夺其有余,邪气怎么会不由实而虚呢?相应地,随着经气的去路进针,和它的去势相顺,用补法济其不足,正气怎么会不由虚转实呢?然而,迎而夺之的泻法,或是随而济之的补法,都应当在用心体察气机变化后,再灵活运用才能调和虚实。掌握了这个关能,针法的主要道理,就尽在其中了。

【原文3】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白话解】调和虚实的主要方法,以运用九种不同的针具和手法最为理想。虽然补泻各有它合适的时机,但都可以利用针刺与其时气的开合来去相配合。所谓泻的手法,必须很快地持针刺入,而得气后要徐徐地出针,并摇大针孔,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在属阳的体表部位,通过针刺打开一条出路,使邪气得以随针外泄。如果病证当用泻法,而反用按住针孔后出针的手法,就会使血气怫郁在内,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内温。内温会造成郁血不得泄散,邪气不得外出的后果。所谓补的手法,主要是随着经气将去的方向而进针,以补其气。像这样在气去之后随之行针,医者的意念、手法可轻松随意。而在行针导气和按穴下针时,又要非常轻巧,如同蚊子用尖锐的嘴叮在皮肤上一样,似有似无。在留针与出针时,更要像蚊子叮完皮肤后,悄然飞去,而感觉上好像它仍旧停留在那里那样的轻妙。出针时,又要同箭离开了弓弦那样干脆与迅疾。当右手施行出针手法时,左手应当随即按闭针孔,借以阻止中气外出,这就好像把在外面的门户关闭起来一样,如此,则中气自然就充实了。这种补正祛邪的疗法,应当防止留滞恶血之弊;假使在络脉上留有恶血,应当尽快采取刺络放血法将它除掉。

后记:两千年来针灸到底是发展了还是退步了?

从灵枢经到今天,针灸已经至少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朴简易的灵枢古针法被后人不断扩充,穴位不断增加,理论不断增加,五花八门的手法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近现代的名目繁多的电针、水针、平衡针、腹针、浮针、脐针、数不胜数,貌似针灸越来越繁荣,但是由于对于根本针刺原则的背叛,针刺的效果大打折扣,病人医生对于针刺都没有大的信心。

况且相对于药物的使用,针灸仿佛一直偏安一隅,除了几本针灸专著以外,针灸在古人的论述中很少占据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清朝还禁止过太医院实行针灸。到了今天针灸成为医院里面可有可无的辅助疗法,即使在中医院也是如此,每念及此,总让我对《灵枢·九针十二原》里面的经文充满了感慨!

针灸的迅捷功效: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末得其术也。

【白话解】五脏有病,就好比人的皮肉中扎了刺,物体上有了污点,绳子上打了结扣,河道中发生了淤塞一样。刺扎得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拔掉它;沾染的污点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洗掉它;打上的结扣日子虽久,但仍可以解开它;河道淤塞的日子虽久,但仍可以疏通它。有些人认为久病是不能治疗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善于用针的医生,其治疗疾病就好像拔刺、洗污点、解绳结、疏通河道一样,无论患病的日子多么久,都是可以治愈的。说久病不能救治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针灸的治疗技术。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针刺道理和技术,大部分久病顽疾都可以被治愈,这段文字表明了灵枢古针法何等的气概!

《灵枢经》有言: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

历观古医书,从来没有任何一种疗法被如此赞叹。正可谓:

时光荏苒二千年,岐伯黄帝再无言。

学子不解古人意,窥探灵兰难上难!

余自不量力,不耻才疏学浅,愿意溯流而上,发扬古针法之真意,望天下学子咸知向方,绳正流弊,继承祖国医学而发扬光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