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中医怎么治(二)——针灸
痛经的中医治疗,除了中药内服以外,还用到针灸这一中医适宜技术,是治疗痛经的又一特色疗法。
针灸原理
针灸疗法治疗痛经最早见于成书公元282年的《针灸甲乙经》,从最初的单穴运用,经过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慢慢发展成多穴位组合,运用补泻手法,针刺和艾灸结合等手段,治疗内容丰富而有层次。
现在针对“不通”和“不荣”的病机,辨证选穴成为主流。以足厥阴肝经的穴位最为多用,其次是足太阴脾经、任脉和足少阴肾经。中医认为,肝脾肾三脏担负着气血的生化、储藏、统摄和调节的作用。通过辩证后选取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肝脾肾的功能,使气血充盛,功能协调,从而改善“不通”和“不荣”的状态,以减轻甚至消除痛经。
现代研究认为,针灸是通过针体刺激腧穴,由腧穴经过经络的感传,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盆腔微循环,抑制内膜增生和出血,以及刺激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共同作用,使痛感减轻甚至消失。
方法:
1、特定穴
三阴交:有资料记载,治疗痛经使用此穴位最多,三阴交”属脾经的穴位,是肝脾肾三脏的交会穴,针刺能疏肝理气,健脾祛湿,痛经活血,补益肝肾。 从根本上治疗了异常的经量、经色、经质。
关元:为足三阴、任脉的交会穴,是人身元阴元阳所藏的地方,可以培元固本,补益气血的作用。
气海:属任脉,为先天元气汇聚的地方,可以补气益肾,温养下焦。
此外还有次髎、第十七椎下等,这些临床上运用较多,为治疗痛经有特效的穴位。
2、辨证取穴:
一般临床上,会根据医生各自的经验,选取一些经验穴或者特定穴为主穴,然后根据病情辨证,如气滞血瘀的,加中极、地机、太冲、血海等,用泻法;寒湿凝滞取气海(灸),加血海(灸)、子宫(灸)、归来、水道等,用平补平泻法;气血虚弱取关元(灸),加足三里(灸)、气海、血海、归来等,用补法。
3、针灸时间
用针时间根据每个医生的方法各有不同。我主张治疗痛经在于平时调理好气血,建议每周针灸2-3次,每次约30分钟,经期疼痛明显时可以连续每天针灸,坚持3个月为一个疗程。
疗效评价
从文献分析得知,针灸治疗痛经的有效率达到90%以上,操作简单,费用低,疗效好;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明显优于继发性痛经;辨证准确,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如中药加针刺,或者温针、或者艾灸等,再配合补泻手法,可以更好地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