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秘诀是什么?上海医疗体系PK纽约,用1/10医疗费实现2年寿命差
在采访前,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给记者罗列了一组数据:2018年,我国人均GDP约1万美元,美国人均GDP约6.3万美元;同年,美国全年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约1万美元,而我国人均约642美元,仅为美国的6.4%。
“如果我们完全按照美国的医疗模式来构建我国的卫生健康体系,把我国全年创造的财富全部花在看病还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在丁光宏看来,建立将中西医融合的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健康发展体系,正是这样的新路径。
两年寿命差,印证了什么?
再来对比一下上海和纽约的数据,2018年美国纽约人均GDP约11.82万美元,同年上海人均GDP约13.5万元人民币,约合2.1万美元;而同年上海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63岁,比纽约长2.3岁。
如果折算到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可以发现上海用了不到纽约十分之一的医疗费用,实现了期望寿命长2岁多的“奇迹”。“上海的例子印证了确实存在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更适应我国国情的医疗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即中西医并重融合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看病,无论是什么医院什么科,或多或少都会开一些中成药,中医大夫还会开中药方剂,采用针灸、推拿和外敷等手段。”丁光宏说,从2004年到2019年四版的医保目录对比来看,中成药占比越来越大。
在2004版医保目录中,中成药(含民族药)823个,占医保目录药品总数的44.5%。2019版的医保目录中,中成药(含民族药)增加至1321个,占医保目录药品总数比接近50%。比重的增加,表明中药我国医疗体系中的应用不断提高。
中国疫情防控,“赢”在中医上?
在2020年至今的防治新冠肺炎过程中,中国能打赢疫情防控战,丁光宏认为,这是中西医并重、中西医融合的方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然而目前在临床上,中西医诊治疾病基本上都是各自平行的。“对同一个病,中西医有不同的诊疗规范或者指南,虽然有内容重叠,但各自独立。这样就很难发挥出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药的发展也会遇到很大障碍。”
丁光宏建议,在制定各种疾病治疗规范时,应中西医融合,对同一种疾病,应该由中西医共同研究制定统一的诊疗标准规范和指南,适时引导医学会等行业管理机构在实际治疗中更注重中医西医相融合的方法。
他建议,应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中医在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疫情中的作用。“比如对于疫情的不同阶段,中医应该在哪些环节开展哪些工作,需要有法规固化下来,这样才能在疫情突然来袭的时候,快速有效地发挥中医的作用。”
推动中西医融合,还缺什么?
人是医疗体系的核心环节,要建立中西医融合的卫生健康体系,首先要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着手。“我国西医医生的培养基本是按照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其中有一两门介绍中医的课程,学生只能是对中医有个非常粗浅的了解。而在中医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中,现代医学作为必修课占据了大部分,但由于总学时所限,中医药针灸也往往只作为一种技术来学,学生里出不了融贯中西医的大家。”丁光宏认为,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
“实际上我国有杰出的中西医结合大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沈自尹院士,在系统学习西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后,师从中医姜春华教授,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临诊,成为中西医大家。丁光宏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培养人才时,应在西医毕业的优秀学生或者临床医生中招收中医学的研究生,让学生在系统地掌握现代西医学的基础上,再系统地进行中医学培养。“先学西医,再学中医,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能造就一批中西医贯通的杰出人才。”
在中医的各学科中,针灸第一个获得国际医学科学界认可,目前已经被150多个国家广泛采用,丁光宏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以我国科学家为主的学术研究团队,运用现代生命科学方法,揭示了针灸的科学机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张香桐院士率先投入到针刺麻醉机制研究中,取得了一批成果,之后像韩济生、曹小定等一批著名的现代生理学家接棒,奠定了针灸的现代科学基础,这才有当今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临床应用。
“这为中医现代化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道路。”丁光宏建议,要建立由大批多学科科学家投身到中医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基地和人才队伍,并弘扬经科学和在实践中验证有效的健康养生理念。
将“中西医结合人才”作为评判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加快建立中医药司法鉴定制度,给予中医药学会相应的鉴定资质,将提高中医药医疗损害鉴定的专业性、程序性和权威性,从而建立起“中西医融合”的医疗卫生健康发展体系。